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内容摘要】数学,是高中教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学科,通过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数学教学也成了高中教学的重点,如何提升数学教学成绩,是每个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互动来获得思维碰撞和拓展,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为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给高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育,以此来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重视和运用。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究和学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是,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当前一线教学中,对小组合作教学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为此,笔者特地以此为角度展开探究,在本文中分析了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以供数学教师作为教学参考。
一、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分组不合理,缺乏实质的合作
合理地分组,是提升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在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分组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很多教师没有对分组投入过多的心思。大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合作的效率,常常都是就近分组,让同桌、前后桌成为一组,这样能够便于其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样的分组模式下,很多学生都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合作的过程里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失去了合作的最初意义。还有部分教师会按照学号的方式进行分组,大部分学号都是按照成绩进行排序的,因此教师按照学号进行分组,很容易导致不同小组之间的平均水平相差太大,影响了个别小组的合作进展,导致合作探究模式没有真正地落实在一线教学中。
2.对小组合作不重视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重要的是每个成员的充分参与,通过大家的交流和配合,才能够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实现每个学生共同成长。大多数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常都是以4~6人为一组展开探究,在这样多人共同学习的环境下,很多人往往会浑水摸鱼,对合作不够配合和重视,在合作的过程里,认为自己不做也仍然会有小组其他同学做,因此自己便在团队中浑水摸鱼,很少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合作谈论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由于小组合作时,对每个成员的分工不够明确有关,每个学生都抱有侥幸的态度,认为总有其他人会完成,最终影响了整个合作的效果。
3.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里重要的一个角色,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帮助,学生才能够完成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但是,通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当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常常忽略了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里的重要性,直接布置给学生一个合作任务,便开始充当甩手掌柜,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直接等着最终的合作成果。这样,学生在合作过程里的进展,教师往往不得而知,也不会在合作的过程里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活动,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高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策略
1.科学分组,合理规划小组合作
开展合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重要的一步。在传统的合作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都是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按照前后桌、桌号的方式分组,之后便直接展开合作探究,也很少会注重到对合作成员进行分工。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常常会出现不同小组之间的平均学习水平差异过大,同一个小组之间的学生可能由于能力有限,导致无法继续开展探究。这样的情况,不仅无法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充分的锻炼,还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合作探究产生消极的态度,十分不利于小组合作模式的长远发展。为此,要改变这样的问题,作为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就需要从合作分组入手,通过合理地分组,发挥出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为此,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就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能力等等因素进行分组,通过差异化地分组,让每个小组的平均能力和水平一致,并且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优点。
例如,笔者在开展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部分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开展合作探究,便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分组,在分组之前,笔者先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其进行分类,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成一类。之后在分组的时候,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分配在一组,按照互補的原则,保障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均衡;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合作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了解以下问题“你学习过什么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