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教学课件(共27张PPT).pptx
文件大小:3.18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4.06千字
文档摘要

新课导入

风雨大作的夜晚,一个孤独的老人,僵卧在床榻上,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他不以衰老自弃,内心仍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志愿。这个老人就是身处晚年的陆游,这节课,我们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感受诗人老当益壮的乐观,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吧!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他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今存诗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

背景链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

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这时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背景链接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

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诗歌朗读

朗读要领

1.掌握节奏

2.控制语调

3.运用停顿

4.确定重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

译文

诗歌大意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译文

诗歌大意

夜深,夜将近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研读

首句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

“僵”“孤”写出了诗人当时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表明诗人志向的坚定不移。

诗歌研读

本诗第一、二句中“僵”和“尚”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僵”写出诗人风雨夜老境的凄凉,与后面所写的诗人的报国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尚”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诗歌研读

具体分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诗歌研读

请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的妙处。

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风吹雨”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诗歌研读

陆游梦见了什么?

诗歌研读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实写雨夜之声

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主题思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现实

僵卧

孤村

()→不自哀→()

对比

尚思

为国

()→戍轮台→(老有所为)

联想

夜阑

卧听

(个人生活)→风吹雨→()

(双关)

梦境

铁马

冰河

()→入梦来→(平生壮志)

统一愿望

爱国情怀

联系

处境凄凉

关怀国家

收复失地

抗金义士

国家颓状

虚实结合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运用痴情化梦写法的诗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梦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