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课件23张.pptx
文件大小:51.29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3.82千字
文档摘要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导入

学习目标1.了解鲍照及其文学成就,了解本诗创作背景;背诵诗歌。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3.赏析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品味作者是如何托物寓意的。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走进作者

鲍照一生沉沦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白等产生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走进作者拟行路难

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鲍照不满于自己悲惨的遭遇,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满怀惆怅地写下了《拟行路难》。

门阀制度所谓门阀,就是阀阅门第。我国古代贵族官僚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常用来张贴户主的功状,阀阅成为达官贵人家的一种标志,因此后来那些世代做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门阀制度就是按门户等级严格区别士族与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以维护高门贵族特权的等级制度,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疏通诗意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是既命定的,怎么能成天哀愁忧伤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拟行路难·其四南朝宋·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诵读体悟思考:诗中哪个字词最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情绪?诗眼愁

诗歌研读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愁”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水”喻人,托物起兴,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激愤不平的心情。

愁思考1:作者因何而愁?(用原文诗句回答)思考2:作者如何解愁?(用原文诗句回答)思考3:解愁的结果如何?(用原文诗句回答)“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因“命运”发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歌研读

诗歌研读思考1:诗人为何而愁:(用诗中字眼/词语回答)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命: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经济状况:贫个人才华:文学成就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强)工作情况:农民、临川王国侍郎、参军(弱)“亦”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安能”引出了下文什么内容?

诗歌研读思考2:面对“愁”绪,诗人如何排解?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借酒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了。运用细节描写,“酌酒”“举杯”“歌路难”等动作描写,以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本句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位怀才不遇、悲怆难抑、苦闷异常的愁者形象。

诗歌研读鲍照接受自己的命运了吗?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借酒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