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定州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31.58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1.18万字
文档摘要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定州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华的《活着》,在于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即王阳明式的生活哲学在中国广大农村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有着典型的生存范式。就是说,人可以生存在恶劣的环境和不测的变数之中,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存在着不屈的意志,去与高高在上的力量、强大的命数做对抗。身体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命运可以是乖蹇的,但精神的力量、内心的力量是足以去对抗的,加上幽默乐观的辅助,足以让人们在厄运面前不至于消极萎靡,不至于一蹶不振。

这也许就是《活着》中“活着”的意义。

福贵是苦难的,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变数,同时又充满祸福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和灰色幽默。他一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体验亲人的离去,体验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的相继经历带来的情感变化上。这也是构成小说的主线。

故事曲折,时间跨度长,福贵的一生涵盖了整个中国现当代几十年的历史,形象饱满,时代色彩浓郁。经历复杂,基本上在人物身上可以查阅当代图志。以人物第一人称叙述,繁简适中,省却许多客观描写和心理描写,省却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以及评论,叙事简洁,语言平静,富于个性特征和乡土气息,口语化而不乏诗意。

小说结构处理上接地气,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小说里。作者把故事置于一个故事之中,以一个虚拟的外壳包含一个坚实的故事,以一个民间文化采风者(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的角色推出另一个讲故事的人。这种结构让人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我”遇到一个转徙漂沦的“琵琶女”,故事的主人公,由“我”引出“琵琶女”对于身世遭遇的叙述,故事中套故事,外虚内实。而《活着》由“我”这个民间歌谣收集者,引出主人公福贵的故事,最后,又由“我”收煞故事。这种民间采风式结构故事的象征意义正在于表达福贵的形象不是个案,而是中国大地上所有形象的代表。这种形式,与诗歌源头的文学渊源有着基因的承袭。《诗经》里的《国风》部分,正是由文化学者到各地采集而来。福与贵,光宗耀祖的名字象征,福贵形象的寄托象征,都在名字与故事结构中。其中国传统元素浓厚。而对牲畜的命名,尤其是以自己之名来称呼自己的牲口,固然是幽默乐观,更是对死去家人的一种怀念,对生命延续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是众生平等、万物齐一的潜在无意识思想积淀的曝光。

活着,就是一种意义,如何活着,已是另一层的意义。全本小说,就说这两个意思,然而,归根结底也只有一个意思。如何使活着成为一种真正意义的活,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且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在余华的小说里,呈现苦难,并非为了放大苦难,也不是为了挖掘劣根,而是让人物客观地植根于苦难之中而能奋然前行,体现活着的体力和心力的交织整合。心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在人物的“活着”中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它是人物活着的信念支撑的表现。

小说开头的诗意栖居,结尾的诗意寓意,都是对大地的歌颂,对大地上灵性之物的赞美。《活着》是一首史诗,苦难是其主旋律,人物的抗争是其变奏曲,其结尾尤其优美。

(摘编自吴望《余华〈活着〉的阅读体验》)

材料二:

张英:通过《活着》你想表达什么?

余华:从八十年代起,我就想写一个人与生命的关系。美国民歌《老黑乔》,那位老黑乔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了,他没一句抱怨。歌曲深沉缠绵,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力,人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张英:《活着》发表后,很多人说余华是勇往直前的先锋作家,怎么突然往后撤退?后来,那些先锋作家用“向现实主义回归”和“突围转型”来解释,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余华:我没关心《活着》是往前走还是往后退。我不会有意识地去改变。好作家跟着题材走,他面对各种题材,有各种处理方案。他可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有这样写对不对的想法;他会不断质问自己,这样写好吗?到最后:噢,这样写对了,才会完稿。《活着》开头写得费劲,我试图按过去的方式写,但感觉不对。后来用另一种方式写,让福贵自己讲,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福贵没文化,和我过去笔下的人物截然不同,我不能用过去用熟的方式叙述,不然他就不是农民了。

张英:结尾的那段民歌很好。

余华:那段民歌描述了人生的变化过程:少年去游荡,中年想升官发财,老年做和尚,写出了很多中国人的一生。福贵少年时没有信仰,就想到处玩;中年了就想挣钱,老年想有个信仰。这首民歌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的是全人类的感受。这是普遍规律,不再是地区性的个人感受。

(摘编自《余华:文学、时代和我的写作》)

材料三:余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以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得到很高的评价,通常以简洁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著称。余华在小说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