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21级
论文题目
基于感觉结构视角下张爱玲作品研究
开题日期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家。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深刻的洞察、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爱玲作品中的感觉结构是她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感觉结构在其作品中并非表面上的简单情感叙述,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交织且充满矛盾的情感张力。这种感觉结构不仅反映了个体情感的复杂性,也折射出社会与历史的深层次问题。
张爱玲作品中的感觉结构往往是多维度的,既有个人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也有文化、社会、历史的力量在其中的隐性作用。她的写作常常让人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迷茫,展示了情感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因此,研究张爱玲作品的感觉结构,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情感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性更为复杂,这一研究对于揭示张爱玲作品的现代价值和文学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廉斯的文学理论
1.1反映到中介
西方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称之为威廉斯“学术成就最高的一本书”,该书“以令人难以相信的凝缩,显示了重新构想整个领域的雄心”(伦·奥康纳,1989),从而对文化唯物论作出“最清楚的表述”,这本书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可以说“此前的著作都是在确立和建构这一理论,而此后的著作则是在发挥、发展这一理论。回望威廉斯,其实就是对文化唯物论的回望。谈文化唯物论,总是离不开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社会存在”(马克思,1995)这样提纲挈领的结论,但是作为坚定的文化唯物论主义的威廉斯却对这句话有着更加深入别致的解读。威廉斯认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过程中,有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也有歪曲地反映社会现实,可见社会意识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和社会意识互动过程中,有类似一种中介的复杂,或阻碍或推动社会意识正确反映社会存在,例如媒体报道社会新闻,媒体在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但却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而社会意识中的文学如是,文艺很难直接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但是却作为一种中介能动地认识和组织社会现实材料。认为文学比起反映论,更适用于中介论。(威廉斯,2008)“发现‘中介’作为一个术语,其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它描述的是‘社会’与‘艺术’之间或‘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那种关系过程。我们不应该期的待(或者并不总能)在艺术中发现直接‘反映’来的社会现实,因为这些现实(时常或总是)经过了一种‘中介’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它们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威廉斯,2008)
1.2感觉结构
如果只是按照上文所提“反映”的观点看待文学作品,而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除了反映社会意识这个结果外,更是动态的“中介”,是一个对于动态的社会现实进行能动加工的过程。而威廉斯还认为:“在大多数的描述与分析之中,文化和社会在习惯上总被表达成过去时态。认识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大障碍在于,把握从经验到完成了的产物这一直接的、经常性的转化过程相当困难。”(威廉斯,2008)实质上,在“中介”自身加工动态的社会存在时,是带着一种可以区别于客观的主体性,区别于信仰的经验,区别于主流价值的个体选择。“这些可以被定义为感觉结构[structure(s)offeeling]的变化。这一术语很难理解,但选用“感觉”[feeling〕一词是为了强调同‘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等更传统正规的概念的区别。这样做不仅表明我们必须超越正规的把握方式和体系性的信仰(尽管对它们我们总不得不表示容纳),这样做也表明我们参与了意义与价值(当它们正能动地活跃着、被感受着的时候)而这意和值同传统正规的或体系性的信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多变的(包括历史变化)。”(威廉斯,2008)总而言之,“感觉结构”是指文学创作中主体主动与外部观点、事实互相碰撞的过程,有着相信不相信,认可不认可的权利,是一种自发内在的选择。
2.《倾城之恋》中的感觉结构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张爱玲,2012)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情感的张力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充满了战争背景下的矛盾与无奈,小说中的感觉结构体现了战争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影响。通过对白流苏内心的细腻描写,张爱玲展示了个人情感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受到冲击与改变。本研究将分析小说中的情感矛盾、情感转化以及情感冲突如何推动人物命运发展。
3.《色,戒》中的感觉结构
《色,戒》是张爱玲晚期的作品之一,也是其感觉结构的一大亮点。小说中的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情感纠葛,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