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对比阅读
《边城》情节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蓬蓬鼓声引思情(第三个端午节)翠翠傩送初相识(第一个端午节)天保翠翠偶相见(第二个端午节)花轿唢呐催幽情(现在)活动一:梳理节选内容小说节选围绕“端午节”,写了哪些事情?(按文本顺序进行梳理)顺叙插叙
《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在这一排名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位列第二。今天,我们有幸在同一节课中,遇见《呐喊》中的阿Q和《边城》中的翠翠,一起来探究人性的丑与美。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乡土文学大师,都生在那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都对民族存亡和人民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怀,都在探寻民族的前途和出路,看看两位大师的探寻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思考。鲁迅先生(1881-1936)活动一对比小说作者沈从文先生(1902-1988)
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的姓名:郁达夫。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沈从文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是救星郁达夫了。看看屋子破庙样的寒碜相,再看看沈从文冻馁交加的样子,郁达夫立刻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下已沦落到何种困境。在附近的馆子里,郁达夫点了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菜,沈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付账,还找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又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给这位酷爱文学,以至于拼命的小兄弟。两人含着泪依依告别。昔年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一饭也救了(沈)从文,那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
◎只身闯北京,北大去“蹭课”。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而北大竟然也让这样的人“蹭”。一边苦读,一边写作。◎不懂标点符号,竟成著名作家。1924年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1928年,只有小学文凭的沈从文应聘上海中国公学讲师,竟受到校长胡适赏识,让他讲授“小说写作”和“新文学研究”。后来又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8年,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传奇
活动二对比小说社会环境湘西茶峒和浙东的未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你发现有怎样的不同?
未庄故事《阿Q正传》阿Q欺辱小尼姑事件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欺负弱小、恃强凌弱、哗众取宠
茶峒故事《边城》过渡人与老船夫争执事件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