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4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邓禹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邓禹,字仲华。更始①元年,光武(刘秀)为大司马,至河北,除莽苛政,复汉官名。邓禹为郡文学,仗策追及,于邺上。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②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信服。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上大悦,因令常止宿于中,兴定计议。更始三年,上援广阿,披舆地图,示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乃得其一子前言天下不足定何也?”对曰:“方今海内淆乱,人思明君。古之兴者,在德厚薄,不以大小也。”上拜禹为前将军,将兵入关。
建武元年,以为大司徒,封酂侯,时年二十四。禹西征,度河,入夏阳。更始左辅都尉公乘歙,引众十万拒禹。禹击破之。刘盆子③居长乐宫,兵士暴掠,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于是名震关西。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禹曰:“不然。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赤眉新拔长安,财谷充实,锋锐未可当也。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宁能坚守者耶?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饶谷多畜。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敝,乃可图也。”于是引军北至栒邑。二年,入长安,谒高庙,收神主,送洛阳,行园陵,置吏士奉守。时乏粮食,战数不利。征还京师,以冯异代之。
十三年,天下平定,封高密侯。禹知帝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去甲兵,敦儒学,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节选自《历代名臣言行录》)
材料二:
赤眉之弃长安、西走安定,非邓禹之力能驱之也,食尽而旁掠,固不以安定为终焉之计,而必返乎长安。邓禹不乘其有可溃之势,蹑其后以蹙之,而入长安晏坐以待其归,河决壅溃,容可御乎?于是退之云阳,士气已馁,而还攻之于坚城之下,其败宜矣。故善用兵者,知时而已。然光武终能逼之于宜阳而尽降之。帝以持重而挫其方决之势,禹以持重而失之方溃之初。相时之变,定几于顷刻,非智之所能知,勇之所能胜。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更始: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拥刘玄为帝,以“更始”为年号。下文的“建武”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②赤眉、青犊:都是当时的农民起义军。③刘盆子:赤眉军拥立的皇帝。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郡国A如是B今C乃得D其一E子前言F天下G不足定H何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天下所信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天下笑”的“为”都表示被动。
B.乘,动词,指冒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相同。
C.日,作状语,指每天,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日”用法相同。
D.御,指抵御、抵挡,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禹在邺地追上刘秀并向其进言,他对时局作出分析,提出建立功业的总体策略,得到了刘秀的肯定和赏识。
B.面对赤眉军占据长安的情况,邓禹没有选择直接攻打,而是决定休兵北道,养精蓄锐,见机行事。
C.平定天下后,邓禹受到封赏,他知晓光武帝偃武修文的愿望,便顺时而为,弃武从儒,参议政务,深受恩宠。
D.邓禹年纪轻轻就担任大司徒;西征其间,他的军队风纪严明,深得民心,然而王夫之对此却持否定态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将皆庸人崛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
译文:
(2)相时之变,定几于顷刻,非智之所能知,勇之所能胜。
译文:
1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邓禹军事策略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案解析】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BEH(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文中的“乘”意思是趁着,“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思是冒着,二者意思不同。
12.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王夫之认为邓禹在军事策略上没有把握好时机进攻赤眉军,导致错失良机而失败,并非否定其军队风纪严明、深得民心。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答案(1)(他的)将领们都是从平庸百姓中兴起的,志向都在财物上,争相使用武力,每天只图自己快活罢了。(关键词“庸人”“自快”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观察时势的变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判定时机(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