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前进,以龙门石窟为典型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也在唐代造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唐朝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折射出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服饰、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共同把唐代的审美文化推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一、从龙门石窟雕像看服唐代服饰雍容华贵、博大自由、性感开放的审美特征
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中,雕凿细腻、逼真传神的服饰把历史定格在崖壁上,使后人有幸欣赏到祖先们华丽多彩的服饰,了解祖先们的服饰风格。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疆域幅员辽阔,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
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唐代供养人造像,凿于公元646年,“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是唐初服饰文化的生动再现。唐代女性服饰在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裙,裙子束在胸上,这种服饰既能展示人体的曲线美,又能展现富贵潇洒的风度。
盛唐时代服饰中出现了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后连仕宦贵妇也争相效仿。唐代女性上衣一般较短,袒领的穿着效果,可见到女性胸前乳沟,这是中国服饰演变中比较少见的服式和穿着方法。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腆为美,服饰也渐趋宽博,这正是体现唐代女子服装风格雍容华贵、开放大度特点的衣饰,也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
披帛是唐代女性着装的又一特点,披帛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帛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如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中的文殊、普贤菩萨,唐代西方净土龛的舞蹈菩萨上身袒露,有许多璎珞装饰,纱状的披帛环绕全身,有流动的动感,下身着纱罗质地的长裙,这种透明的纱衣,把女性丰腴、婀娜、妩媚的体态,渲染的淋漓尽致。
此外,半臂是盛唐前期女装中极为常见的新式衣着,就象今天的短袖,袖口平齐,还有一种半臂在袖口加饰褶裥边,半臂的造型特点,是抓住衣袖的长短和宽窄处理作审美形式变化的关键,在功能上又能减少多层衣袖带给穿衣人动作上的累赘。它既合乎美学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学的要求。这种半臂服饰非常适用于在战场上驰骋的勇士们,穿起来特别灵便,便于灵活地挥臂作战。战士穿铠甲的前身分为左右两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装有圆形护镜,背部则连成一片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片膝裙,并在小腿部位各加一只“吊腿”。龙门石窟雕造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其天王像实际上就是唐代武士的形象,如图二所示。他左手叉腰,右手托宝塔,头戴盔甲,上身着半臂铠甲,甲上有护镜,下着战裙,战裙上还有象鱼鳞状的花纹作为装饰,足登战靴,脚下踏夜叉。
二、从龙门石窟雕像看唐代舞蹈健朗明快、优美飘逸的审美特征
龙门石窟的舞蹈雕像随着北魏迁都洛阳,政治中心南移以及佛教传播更为深广,佛教艺术的中原风格更加浓重,乐舞形象的汉族风韵也更为浓郁。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趋势逐渐明显,佛教艺术中乐舞图像也更贴近真实生活。唐代开凿的石窟,一方面伎乐飞天的形象更加优美飘逸;另一方面为神佛演乐舞蹈的天女们已飞降人间,她们脚踏实地在神佛面前舞蹈,那美丽健朗的舞姿,几乎完全是人间舞者的模拟舞态。唐代对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的表演性舞蹈划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
1.健舞变化万千、节奏鲜明、迅捷奔放、风格健朗的审美风格
万佛洞建成于唐高宗永隆三年(680)十一月三十日。整个窟面层层密密满布大小佛像有一万五千个之多。在主佛两侧的壁基接近地面处,有两组伎乐浮雕,左右两侧紧挨主佛处有两个舞姿不同的舞伎,跟随舞伎身后排列的是十身乐伎。正在十分专注地演奏各种乐器,南壁靠近主佛处,一舞伎着紧身衣及长裤,左腿直立,为“主力腿”;右膝掖于左腿后,为“动力腿”,双手似握拳,曲举头部,舞姿挺拔,健朗,长长的飘带,飞扬于身体两侧,似乎是在双臂上下急速挥舞长巾时,一瞬间的造型,刚劲有力颇具“健舞”风韵。
“健舞”大都富于节奏鲜明、气氛热烈、迅捷奔放、风格健朗的审美特征。如矫捷雄健、气势磅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