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再别康桥》课件43张.pptx
文件大小:66.31 MB
总页数:4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8.53千字
文档摘要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新课导入VeryquietlyItakemyleave,AsquietlyasIcamehere;QuietlyIwavegood-bye,Totherosycloudsinthewesternsky.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写诗背景。2.反复朗诵,欣赏诗歌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3.分析诗歌感情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体味诗人的感情及表达情感的方式,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垿,字槱[yǒu]森,笔名云中鹤、南湖,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改名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一生中他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其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母之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爱恋林徵因。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林徽因和梁思成参与接待工作。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充当媒人,梁启超做证婚人。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率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者生平

一个视频介绍徐志摩

一个头衔: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1.徐志摩以浪漫主义诗风著称,代表作《再别康桥》奠定其新月派代表诗人地位。2.郁达夫以小说和散文见长,精通五门外语,兼具革命烈士身份。3.邵洵美被誉为“诗坛双璧”之一,兼具出版家与翻译家身份。4.戴望舒因《雨巷》被称“雨巷诗人”,开创现代诗派风格。

感情经历才女林徽因发妻张幼仪徐志摩二任妻子陆小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禁锢住的只是女性而已。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正如水中月、镜中花,得不到的才会拼命追求。鲜花与浪漫在生活中的婚姻显得不切实际

1915年,18岁的徐志摩在父母安排下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徐志摩对这场婚姻极为抵触,认为张幼仪是“旧式小脚女子”(尽管她并未缠足),新婚夜一言不发,婚后也视她为空气,甚至只通过仆人传话。张幼仪在徐家恪守妇道,照顾公婆并生下长子徐积锴(1918年),但徐志摩对孩子的出生毫无喜悦,反而视为追求自由的负担。离婚后,张幼仪逆境重生,留学德国、成为银行家与企业家,甚至接济徐志摩及其父母。徐家父母对张幼仪始终认可,离婚后将财产分给她,并支持她抚养长子。张幼仪1988年去世后,墓碑刻“苏张幼仪”(第二任丈夫苏纪之的姓氏),被解读为对徐志摩的讽刺——她最终以独立身份获得尊重,而非“徐氏附属品”。?这段婚姻的本质是传统与自由的碰撞:徐志摩将反抗包办婚姻的怒火倾泻给张幼仪,而她以自我觉醒回应了悲剧,最终完成了从“弃妇”到独立女性的蜕变?。徐志摩与张幼仪

1920年,徐志摩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因。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