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再别康桥》课件22张.pptx
文件大小:5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4.14千字
文档摘要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个头衔: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1.徐志摩以浪漫主义诗风著称,代表作《再别康桥》奠定其新月派代表诗人地位。2.郁达夫以小说和散文见长,精通五门外语,兼具革命烈士身份。3.邵洵美被誉为“诗坛双璧”之一,兼具出版家与翻译家身份。4.戴望舒因《雨巷》被称“雨巷诗人”,开创现代诗派风格。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

走近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爱恋林徵因。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15年,18岁的徐志摩在父母安排下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徐志摩对这场婚姻极为抵触,认为张幼仪是“旧式小脚女子”(尽管她并未缠足),新婚夜一言不发,婚后也视她为空气,甚至只通过仆人传话。张幼仪在徐家恪守妇道,照顾公婆并生下长子徐积锴(1918年),但徐志摩对孩子的出生毫无喜悦,反而视为追求自由的负担。离婚后,张幼仪逆境重生,留学德国、成为银行家与企业家,甚至接济徐志摩及其父母。徐家父母对张幼仪始终认可,离婚后将财产分给她,并支持她抚养长子。张幼仪1988年去世后,墓碑刻“苏张幼仪”(第二任丈夫苏纪之的姓氏),被解读为对徐志摩的讽刺——她最终以独立身份获得尊重,而非“徐氏附属品”。?这段婚姻的本质是传统与自由的碰撞:徐志摩将反抗包办婚姻的怒火倾泻给张幼仪,而她以自我觉醒回应了悲剧,最终完成了从“弃妇”到独立女性的蜕变?。

1920年,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英国康桥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但在这桩婚事她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由于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就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赓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处理会产生婚姻危机。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在王赓首肯的大好形势下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王赓调任哈尔滨警察局长后,徐志摩与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使他们感情越陷越深。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陆小曼陷入无限的伤感。克服种种困难后,1926年,陆小曼与徐志摩在北海公园举行了婚礼。众多宾客坐在台下,梁启超丝毫没给二人留面子,劈头盖脸大骂:“徐志摩,你生性浮躁,以至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是用情不专的证明”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

再别康桥标题解读再别: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标题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了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