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师说(梁)高清版本.ppt
文件大小:333.5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3.43千字
文档摘要

师说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是士人并不知道劝勉,罢免了常平的官但是农民没有更加富裕。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曾经被舒亶弹劾,等到他任尚书的时候,舒亶因贪赃犯了罪,只有李清臣为他申辩、拯救他。说:“舒亶确实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3、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这就是所说的灾难啊,或许是祸害百姓太厉害,老天本来要儆戒他们的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这个人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4、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我不相信这个。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那个灾异(本身),而是解除百姓的疾苦罢了。5、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大家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近的人就压抑他吗?6、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赏赐土地来柔服远方但是异族的患害并没有消除,宽缓财利以来便利百姓但是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以施行的就沿袭,不可以施行的就改革,只是适当才是重要的,圣人也没有定规。相如固止之曰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而得乎?”【译文】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废墟,就询问这个废墟(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怎么会成为废墟呢?”(那人)回答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罢了。”齐桓公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是立身的原则,为什么反而成为了废墟,是什么原因呢?”(那人)回答道:“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憎恶坏人却不能铲除。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任用(自己),就会怨恨;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态度不友好,就会仇视他。与好人结怨,与恶人结仇,想要不灭亡行吗?”1、古之学者必有师。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5、圣人无常师。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7、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重点词句道:道理,指做人的道理,一般是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认为跟从老师学习是可耻的,真是糊涂啊!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知道句子的停顿,不能解答疑惑,有的从师了,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遗漏了,我没有看见他们明智的地方。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他与他年纪相仿,懂得的道理也相似。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够感到可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有各自的专长,像这样罢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十年春,齐师伐我若望仆不相师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老师学习以……为师从师有专门技艺的人;学习军队学习、效法军队师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4、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5、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7、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道有碑仆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