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散文二轮复习之给散文做“减法”
高三语文组陈雪柳鑫2019.4.8
【散文特点及其阅读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书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作者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有所感受、体验就去动笔写作。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他的思想、感情、愿望、见解,让人们通过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者自然的感悟。从本质上讲,散文是作家心灵的自白,与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不同,散文中的“我”就是作者。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往往以小见大,以实见虚,由表及里,“小”、“实”和“表”指向形,“大”、“虚”和“里”指向神。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广泛,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中心要明确而集中。所以,阅读和欣赏散文,要把作者的“形”——所见、所闻、联想的材料(选材)等“拎”出来,梳理作者对它们的的安排(组材或者叫结构安排),把“神”——思想、感情、愿望、见解等悟出来,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方法指导】
对大家来说,散文比小说难读,小说大多数情况下还能读懂写了什么,散文就是懵懵懂懂,模模糊糊了。客观上讲,一是散文本来可读性不比小说,理解难度也相对大些,二是全国1卷多年钟情于考小说的传统,在小说命题上更为成熟,这让老师在复习备考时也把主要精力也放在小说上,所以学生阅读散文总是觉得难度大。
散文家往往是敏感而矫情的,他们敏感于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敏感于万事万物,他们会思绪联翩,他们会思接千载。所以,读散文要懂得做“减法”:减去感性的文字,留下理性的文字;减去描写性的华丽辞藻,减去过度叙述性的文字,留下感悟所得;减去“水货”,留下的就是“干货”,一般的散文可以减去50%,有的散文可以减的甚至更多。做减法,就要学会在读文章的时候,用笔勾画以上需要留下的文字(减去、过滤掉矫情的华丽的描写性语言,因为这类至多涉及到一类题——语言鉴赏),然后结合勾画出的文字,梳理出全文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旨;最后,就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前提下,结合具体题目要求,依据类型调整思路答题了。
以《夜观流星》为例,划出感悟性的句子,如下:
夜观流星
林清玄
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1、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2、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3、若是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