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注释、思想感情、写作背景、赏析(八年级).docx
文件大小:15.5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2.59千字
文档摘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翻译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茅屋被秋风所破、夜雨侵扰的困苦经历,诗人由个人遭遇推及天下百姓的疾苦,表达了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崇高理想,展现了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入竹去:跑进竹林。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接近。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庐:茅屋。

赏析

描写生动,情景交融:诗的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秋风的猛烈。诗人通过对茅草飞洒飘落的具体描写,如“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生动地展现了秋风破屋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凄惨的氛围,为下文写诗人的痛苦遭遇做铺垫。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出风雨欲来的压抑画面,不仅暗示了灾难的进一步降临,也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诗人先叙述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等一系列生活场景,在叙事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看似指责群童,实则饱含着诗人的无奈与心酸;“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直接抒发了诗人在战乱和屋漏双重折磨下的痛苦与忧思。最后,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将叙事与抒情推向高潮,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如“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用平实的语言刻画了诗人的窘态和无奈,让人感同身受。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从对自身遭遇的悲叹,到对天下寒士的关怀,情感层层递进,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流寓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但草堂建造得并不坚固,八月的一场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卷走,引发了他的感慨,于是写下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