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25张.pptx
文件大小:15.34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2.35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明朝.李贽《焚书·杂说》

怀

对比烘托用典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借古讽今

感慨国运衰微昔盛今衰盛衰无常

抒发个人感慨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爱国情怀

揭露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怀

1

2

3

4

怀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021-1086

此词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于笔端,遂化作了这首千古名篇。

词牌名

桂枝香·金陵怀古

题目

金陵:点明地点,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怀古: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

文本探究——上阕

“登临送目”总领上片写景;

“故国”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

“晚秋”和“初肃”共同营造“悲秋”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远景

静景

化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

修辞手法:

1、比喻

2、用典

白练

箭头

对山水静态的描绘:澄澈、峭拔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近景

动景

“帆”与“棹”:借代手法,皆代指船

西风:照应晚秋

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穿梭,西风乍起处,近旁的江岸酒楼斜插的旗随风飘动。

自然景物

人的活动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云烟稀淡,彩舟徐行,江水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写这壮美的风光。

长江

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

景色之美

比喻形象,色彩丰富,动静相生,远近结合

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

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为下片的抒情营造氛围。

上片小结

手法

意境

情感

作用

文本探究——下阕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念往昔”:起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由所见转为所想。

门外楼头:用典,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遥想当年,六朝的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至于像陈后主那样,敌军已经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最后六朝君主就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国破家亡,悲恨相继不断。

繁华竞逐: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感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变法),很难从六朝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同“漫”,徒然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

借景抒情,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奋起变革的主张。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至今、时时: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告诫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灭的奢靡、荒淫的生活要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后庭遗曲:用典,语出杜牧《泊秦淮》,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主旨探究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

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

③表达了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

患意识;

④寄托了词人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课堂小结

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