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第一段的论证结构;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总结】
第二段讲的是什么?
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本段对比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三段;字词梳理第三段;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李牧,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军事家,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
赵王迁七年(前229),赵国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乘机派大将王翦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第一种情况,是与秦国接壤的韩、魏、楚三国,直接地“割地以赂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日积月累,导致国土益缩,国力遽衰。
第二种情况,是像齐国那样,虽然与秦国不接壤,不至于“割地以赂秦”,但是却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采取“与嬴而不助五国”,即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的外交方略。
第三种情况,是像燕、赵两国那样,起初坚守大义,以兵抗秦,保全领土,因此虽然国土不广,实力不强,但却能免于亡国。;以:介词,把。;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五段通过对比警示当朝统治者;文章主旨;⑴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⑵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⑶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历史照进现实;现实意义;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包括引用论证)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