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把握“疏”的文体特征,并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知识。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3.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体会作者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4.认识“十思”对于当时的作用和现今的借鉴意义,并背诵课文。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解题“讽、谏、谤、讥、诽”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公开指责。讥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劝谏,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十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之意。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人(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一代名相——魏征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的谏言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魏征在多年政治生涯中,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这位“状貌不逾中人”的谏臣,一生不畏皇权,多次犯颜苦谏,对唐太宗的行止起到了约束和监督的作用。在效忠唐太宗的17年中,魏征共提了264条建议,包括:居安思危,施行仁义;轻徭薄赋;举贤任能;坚持法制等。大多都被唐太宗采纳。唐太宗与魏征李世民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暗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唐太宗与魏征贞观十七年(643),魏征卒。太宗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还亲自为魏征撰成碑文,亲书刻石。太宗晚年发动亲征高句丽的战争,损失巨大,受创班师,他懊悔地说:魏征如果在世,就不会使我有这次出征。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爱才惜才,善于纳谏,是历史上的“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历史上的“诤臣”。君臣相得
写作背景《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写作背景到了贞观中期,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唐太宗收到此疏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披览忘倦,每达宵分”。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阅读这篇奏疏。用以自警。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意义。
求木之长浚塞源殷忧黜恶谬赏垂拱壅蔽载舟谗邪zhǎngyīnchùmiùgǒngyōngsèzàijùnchán
借助课下注释、点金,在课文中勾画出加颜色字词,并将词义写到课本对应位置上。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2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借助课下注释、点金,在课文中勾画出加颜色字词,并将词义写到课本对应位置上。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