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点拨.doc
文件大小:145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2.13万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7

文言文重点难点虚词点拨

文言虚词历来是语文复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常见的材料一般都是列举用法,然后举例,缺少对意义和用法的具体解析和指导。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抓不住理解和记忆的关键,在做题的时候最终还是“跟着感觉走”,靠“蒙”来做。另外,几年来,教材几经变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现有材料中的举例有很多都是出自老教材,不利于学生掌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换一个角度对虚词进行一下讲解。举例也尽量以新教材为主。

一、而

“而”作为虚词有两个词性。一是作连词;而是作代词。其中作代词比较简单,一般通“尔”,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例如: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这个意思基本比较好判断。所以,学生只需要了解“而”有这个义项就行了。也就是说,作为虚词,“而”的重点是连词,这也恰恰是难点。学生往往在判断各种关系的时候发愁,迷茫。其实,弄明白了它们的特点,在判断时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作为连词,“而”表示各种关系。具体来说,有并列、承接、修饰、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分别举例如下:

(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4)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6)表假设我死而有之,必当诉之神明。(《杜十娘怒陈百宝箱》)

(7)表因果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所谓“而”表示“……关系”,是指“而”的前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仔细比较上面例句,不难发现它们的特点。

第(1)句,“六跪”与“二螯”没有先后的次序,也没有主次的区别,如果把它们前后颠倒一下,不会影响语义的表达,所以是并列关系。

第(2)句,“生”与“知”,人们当然是先“生”后“知”的,二者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所以是顺承关系,也叫做承接关系。这种关系有的时候是像该句一样,“而”连接的两个动词有时间的先后,还有的时候是连接两个分句,分句之间是语意的承接,后一句承前一句而来。例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第(3)句,“终日”做“思”的状语,二者是典型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所以“而”表修饰。类似的还有“风飘飘而吹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表修饰还有一种类型,看起来同表承接关系类似,其实大不一样。例如“吾常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其中,“而”也是连接的两个动作,但这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行为,“跂”是“望”的方式,是伴随着“望”而发生的,可以视为伴随性状语,二者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有主次之分(“跂”为状语,是次;“望”是中心词,是主)。类似的还有《劝学》中的“登高而招”;《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曰”《垓下之战》中的“项王瞋目而叱之”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4)句,所谓递进,不看先后,不看主次,更侧重于强调语意的加深一步,译为“而且”或“并且”。“君子”已经“博学”了,还不满足,还“日参省乎己”。类似的还有《游褒禅山记》中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仅“思之深”而且还“无不在(广泛)”。很多资料上都把《屈原列传》中的“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当中的“而”当作递进关系来讲,我觉得表因果关系更好。“楚怀王”是因为“贪”才“信张仪”,才“遂绝齐”的,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不仅贪“而且”信张仪。

第(5)句,表转折是所有关系当中比较好判断的,更多的是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而且突出强调后一分句。

第(6)句,“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不太常见。除了这句以外,中学课本中出现的还有一句比较典型。是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的“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这两句最好能背下来,以备考试之需。一些资料常举的是老的初中教材《冯婉贞》里面的一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译为“各位如果愿意,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意为听从我的指挥)”。老的人教版上有一篇《勾践灭吴》,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有敢不尽力者乎?”译为“孩子如果想着替父母报仇,臣子如果想着题君主报仇,有敢不尽力的吗?”分析这两句话不难看出,如果“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常常就是表示假设关系。

第(7)句,表示因果也不是太常见。印象中比较典型的除了例句外还有一句,就是出自《游褒禅山记》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最好也像上面一样背下来。

除了这些用法之外,“而”还有几个复合虚词,像“而已”,“既而”等。只需了解意思就可以了。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