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1
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和物候知识.。
2.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3.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及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4.分析诗歌中物候描写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学习作者从古诗中发现物候知识的方法,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度。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六,距离惊蛰仅剩3天。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时间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蛰”指“藏伏”,昆虫入冬藏伏土中;“惊”指“惊醒”,天上的春雷惊醒蛰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今天?我们用手机查看天气节气,但千年前的唐宋诗人却在用身体丈量季节———杜甫听见“两个黄鹂鸣翠柳”便知春已至,白居易看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就悟春逝。
这些诗句是诗人与大自然深情对话的结晶。它们穿越时空,带着岁月的温度,向我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也传递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二、了解作者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商人家庭。自幼聪明好学的他,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于1910年考取庚款留美公费生,远渡重洋,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后又在哈佛大学地质学与地理学系攻读气象学,获博士学位。
1918年,竺可桢学成回国。在气象学领域,他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他首次提出季风系统概念及划分亚热带指标,确立中国八大气候区。他对台风的研究也颇有建树,提出了新的台风分类法。在地理学方面,他组织了多次综合考察,为中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他还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教育家,竺可桢曾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他带领浙大师生西迁,坚持办学,使浙大成为了“东方剑桥”。他倡导“求是”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竺可桢的一生,是为科学、为教育、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气象学、地理学和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科学真理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三、题目解析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四、文体知识
说明文:(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引资料、摹状描、画图表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字词积累
贾思勰(xié)黄宗羲(xī)瀛洲(yíng)瀼西(ráng)縠文(hú)花卉(huì)譬如(pì)称道(chēng)吹嘘(xū)参天(cān)滹沱(hūtuó)蕃(fān)涪(fú)绉(zhòu)
至理名言: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
(二)粗读课文·梳理情节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1-2)
(一)阅读第一段
1.开篇:“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和花卉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组织结构来表达他们的本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石头无言,但它有标记自己年龄的方法;花卉无言,却有自己的一套特殊“话语”系统——花开花落,彰显四季变化。
小结:很多植物动物虽然不能言语,但是能够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定的物候现象,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从课文内容来看。
拓展:动物行为预示天气:下雨前,燕子低飞,是因空气中水汽多,昆虫翅膀潮湿飞不高,燕子为捕食随之低飞;蚂蚁会忙碌搬家,将蚁卵、食物等搬到高处,是对即将降雨的本能反应,这是动物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感知和表现。
珊瑚礁的生长:珊瑚虫对水温、盐度、光照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它们会在适宜的海洋环境中大量繁殖并形成珊瑚礁。珊瑚礁的生长形态和分布反映了海洋环境的特点,比如水温、水流等,这可以看作是珊瑚虫对海洋环境规律的一种“认识”和适应,它们通过自身的生长构建起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部蕴含无尽奥秘与智慧的鸿篇巨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敬畏。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