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创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
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
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
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
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
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
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
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
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
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
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
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
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
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
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
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
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
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
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
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
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
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
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
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
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
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
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
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
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
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
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
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
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
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
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
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
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
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
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
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
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
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
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
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
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
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
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