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培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115-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全国就业总量压力空前,就业环境竞争激烈,市场对劳动力质量及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局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培训现状
通过资料整理发现,贵州省针对生计脆弱群体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内容种类丰富,并针对不同类型培训设置了多种补贴标准向社会公开。比较典型的有:为缓解就业而开展的符合省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行业岗位就业技能培训;为促进创业,依托“马兰花创业计划”等创业项目而开展的创业培训;为“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等品牌创建而开展的实用技能人才培训。
三、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培训面临困境
为深入了解贵州省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培训面临困境,本文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设计发放1000份问卷继续了解贵州省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培训情况,经过统计,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9%,采用SPSS24.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Cronbach’sα信度系数为0.917,效度0.891,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此外,分类对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职业院校管理者、社会培训企业管理者、就业创业培训导师、生计脆弱群体代表实施深入访谈,旨在全面深入了解困境成因,通过数据整理归纳,最后,将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培训面临困境总结如下:
(一)培训政策实施效果有待加强
一是政策宣传效果一般。在“就业创业政策知晓度”的调研中,有70.4%的人表示对相应政策几乎不了解。据悉,虽然目前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培训宣传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忽略了生计脆弱群体具有受教育程度低、工作经验不多、接受能力弱、易流动等特点[4],并未注重针对培训项目及对象分类宣传,且宣传形式不够丰富,存在宣传覆盖面不高、讲解不够深入等问题。二是协调联动机制不畅。访谈结果反映,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涉及人社、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这些部门在资金利用、监督管理、培训组织、项目申报等多个方面往往出现各为其政,缺乏协作精神,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监督管理落实困难。主管部门往往将培训合格率作为考核主要标准之一,但不少培训机构反映,因客观原因生计脆弱群体参与培训流失率大,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考核标准以及监管机制,各培训机构严格要求反而没有市场,催生了培训灰色产业链,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情况。
(二)培训市场开放程度有待深化
一是培训市场信息不对称。据悉,生计脆弱群体信息获取渠道较为狭窄,特别是群体中的退役军人和高校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一些培训机构常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虚假宣传或误导他们,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透明性。二是职业院校培训动力不足。就省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参与社会化培训市场数量较少,调查结果显示,贵州大部份院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正规学历的招生、教学以及科研实训管理上面,且不同程度存在资源紧张情况,在社会培训上有心无力。三是市场良性竞争秩序不佳。尽管政策导向要求各地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办学,但整体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导致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据公开数据显示,贵州某市人社部门公开遴选职业技能培训市级定点机构10家,但大部分培训业务被当地有背景的大型培训机构通过并购、扩张等手段形成市场垄断,挤占了其他培训机构市场发展。
(三)培训成果与现实需求有差距
调研反馈,在“您认为当地在生计脆弱群体培训方面,哪些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时,大家分别提到加强培训针对性、就业指导实际化、岗位数量少等频率较高。有众多生计脆弱群体将就业机会及薪酬水平作为是否参加培训的关键考量指标。一些培训机构反映,由于经济转型发展,产业不够丰富,本地就业岗位有限,薪资水平较低,因此确实存在就业供需矛盾问题。其次,在众多培训机构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一旦培训课程标准完成备案,这些机构日后主动投入资源更新培训课程标准并实施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趋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培训内容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脱节,影响培训效果。
四、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对策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贵州省作为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战场,要想提高生计脆弱群体生计安全度,还需从政府、社会、公众等角度综合考虑,积极探究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构建专门针对生计脆弱群体就业创业培训体系,真正做到保障培训惠民性,提高培训针对性,强化培训实操性,加强“培训—就业·创业”岗位或机会前置性,才能让愿意就业创业的人好就业创业,让不愿意就业创业的人乐于就业创业。
(一)政府角度
(二)社会角度
从培训主体分析,无论是社会培训机构或是职业院校继续教育培训,都要持续加强社会调研力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