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全小城版权所有,付费使用,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截取、下载,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行为。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的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研究——以XX公司加油LNG加气站为例》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封面
(按国家开放大学统一格式,包含题目、作者、专业、入学时间、指导教师等信息)
目录
摘要I
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与意义2
双重预防机制理论基础32.1风险分级管控原理32.2隐患排查治理核心流程42.3相关法规与标准依据5
加油LNG加气站安全现状分析63.1企业基本概况63.2工艺流程与设备设施73.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9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124.1风险辨识方法与工具选择124.2风险点清单与分级结果144.3差异化管控措施设计17
隐患排查治理优化方案205.1现有隐患管理问题诊断205.2标准化排查清单设计225.3信息化闭环管理系统应用25
实施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286.1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成效286.2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30
结论33
参考文献34
附录36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政策驱动: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化工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近年多次开展加油加气站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参考素材1、2),凸显基层企业落实双重预防机制的紧迫性。
行业痛点:加油加气站涉及汽油、LNG等易燃易爆物质,卸车、加注等作业环节易因静电积聚、设备老化引发火灾爆炸事故,2023年全国同类企业事故中,60%以上与风险管控缺失或隐患治理不彻底相关。
企业现状:加油LNG加气站存在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设备巡检记录不全、应急演练针对性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化机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以双重预防机制为框架,构建适合中小型加油加气站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风险可预判、隐患可追溯、事故可预防”。
意义:为同类企业提供可复制的风险管控模板,助力基层单位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要求,降低区域危化品经营安全风险。
二、双重预防机制理论基础
2.1风险分级管控原理
核心逻辑:通过“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精准管控”三步骤,将风险划分为红(1级)、橙(2级)、黄(3级)、蓝(4级)四级,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制定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应急处置等管控策略。
常用方法:
安全检查表法(SCL):针对设备设施(如储罐、加油机)制定标准化检查项,对照GB50156-2021《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技术标准》排查合规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量化评估作业风险(D=L×E×C),如卸车作业中“静电释放装置失效”的可能性(L=3)、暴露频率(E=6)、后果严重性(C=7),计算风险值D=126(橙色风险)。
2.2隐患排查治理核心流程
闭环管理:建立“排查→登记→整改→验收→销号”全流程管理,区分基础管理隐患(如制度缺失)与现场作业隐患(如设备渗漏),参照AQ/T3073-2022《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明确整改责任与期限。
排查形式:日常排查(岗位员工每日执行)、专项排查(每月针对动火、有限空间作业)、季节性排查(冬季防低温冻裂、夏季防高温泄漏)。
2.3相关法规与标准依据
国家法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法》(双重预防机制纳入法律要求)。
行业标准:GB30871《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规范动火、受限空间作业流程)、TSG21《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指导储罐等特种设备管理)。
三、加油LNG加气站安全现状分析
3.1企业基本概况
地理与规模:位于国道335旁,占地面积6000㎡,设汽油储罐3个(单罐30m3)、柴油储罐2个(单罐50m3)、LNG储罐1个(60m3),加油机位4个,加气机位4个,员工12人(含安全管理人员2人)。
组织与管理:实行站长负责制,安全管理体系包含岗位责任制、巡检制度、应急预案,但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如2023年特种设备超期未检问题被监管部门通报,参考素材1)。
3.2工艺流程与设备设施
工艺流程:
油品储存与加注:槽车卸油→储罐储存→加油机计量→车辆加注,关键设备:储油罐、加油机、卸油软管。
LNG储存与加注:槽车卸液→低温储罐储存→气化器升温→加气机计量→车辆加注,关键设备:LNG储罐、气化器、低温阀门。
设备设施风险点:储罐接地电阻超标(可能引发静电积聚)、卸车软管耐压检测超期(可能导致介质泄漏)、加油机胶管裂纹(可能引发燃油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