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文件由清华大学提出,经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2024年团体标准制修订计划,标准名称为《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规范》。
(二)项目背景
本文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国家政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和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为规范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的工程设计、装置集成、运行控制与安全管理,提升碳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标准,旨在加强技术能力体系建设,完善碳中和领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碳捕集转化全链条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水平而特别提出。
(三)目的意义
制定本文件的目的是为顺应碳中和背景下新兴低碳技术发展趋势及工程化应用需求,规范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的设计、建设与运行实践,推动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强行业自律、提升系统集成与技术应用能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与工程可复制性。通过本标准的实施,引导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环节实现系统协同、过程优化与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促进绿色低碳技术高质量发展。
2
(四)起草单位及起草人名单
本文件起草单位:清华大学、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五)主要起草过程
1.文本调研
清华大学于2024年1月启动了文本的调研工作,并与2024年3月完成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
2.标准立项
清华大学向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申请,于2025年3月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
3.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
2025年3月7日,召开项目启动会。
2025年3月7日,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并讨论标准调研工作事项。
4.形成标准草案
2025年3月10日,起草组对资料收集情况进行汇报,并对进行了线上讨论。
2025年3月15日,开展组内讨论,确定了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
2025年4月15日,对清华大学起草的标准初稿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2025年4月20日,起草组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标
3
准草案。
5.形成征求意见稿
2025年4月21日,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起草组对草案内容进行了修改,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一)编制原则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以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团体标准工作程序》的规定起草。
(二)标准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中的术语、双功能材料性能参数的定义与测试方法;规定了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中捕集阶段与原位转化阶段切换的边界;规定了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中开始吸附二氧化碳,吸附达到饱和状态的标志特点;规定了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中二氧化碳开始转化为目标产物,转化完成的标志特点。
本文件适用于空气与烟气条件的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二氧化碳捕集适用于采用空气、燃烧后、燃烧前及富氧燃烧的捕集工艺;原位二氧化碳转化适用于原位二氧化碳甲烷化、原位二氧化碳逆水煤气变换、原位甲烷干重整、原位二氧化碳制烯烃和液体燃料。
(三)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遵从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以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4
团体标准工作程序》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参考了编制单位及相关研究团队在“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涵盖双功能材料制备、固定床反应器测试中CO2捕集能力、甲烷转化率、反应温度范围以及材料循环稳定性等关键性能参数,结合典型应用场景下的系统能效与碳排放水平,提炼形成标准中的主要性能要求及推荐性技术指标。
标准起草过程中,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重点参考了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制甲烷、制合成气及干重整等方向的研究进展,并与行业专家深入交流,综合归纳各类碳捕集耦合原位转化技术中材料构型、反应温度、气体流速等核心工艺参数的推荐值。
为增强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编制组开展了典型双功能材料(如Ni–Ca、Fe–Ca–Ti等体系)在恒温和变气氛条件下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