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学校防电信网络诈骗整改方案.docx
文件大小:16.77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3.33千字
文档摘要

学校防电信网络诈骗整改方案

一、背景与目标

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日益多样且愈发隐蔽,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校园也难以幸免。近期,我校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时有发生,涉案金额从几百元至数万元不等,涵盖网络刷单、网络贷款、冒充熟人诈骗等多种类型,给学生和家庭造成了经济损失,也对校园安全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为有效遏制此类案件在校园内的发生,切实保障师生财产安全,特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短期目标(1-2个月)

全校师生对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知晓率达到100%,通过多种宣传方式使师生熟悉至少5种典型诈骗类型。

各班级、各部门完成至少一次防电信网络诈骗主题活动,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建立学校与家长的紧密沟通机制,家长对校园防诈工作的知晓率和配合度达到100%。

(二)中期目标(3-6个月)

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生率较整改前降低50%以上,涉案金额明显减少。

完善校园防电信网络诈骗预警机制,实现对潜在诈骗风险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

师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识别和防范能力显著提高,主动举报可疑诈骗线索的数量增加。

(三)长期目标(1年以上)

构建完善的校园防电信网络诈骗长效机制,实现“无诈校园”的目标。

持续提升师生的防诈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园防诈文化氛围。

带动周边社区共同参与防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形成群防群治的社会局面。

二、整改措施

(一)强化宣传教育

多渠道宣传:利用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每周发布至少2条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典型案例和预警提示信息。在校园广播、电子屏等宣传阵地,每天滚动播放防诈宣传内容。例如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详细剖析网络刷单、网络贷款等常见诈骗手段,在抖音平台发布后引导师生点赞、分享。

主题活动:各班级每月组织一次防电信网络诈骗主题班会,通过互动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邀请公安反诈专家每学期至少到校开展2次专题讲座,结合校园真实案例,讲解法律法规,揭露诈骗手法,传授防范技巧。举办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主题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家校合作:每学期召开至少1次家长会,专门设置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环节,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常见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要求家长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建立家长微信群或QQ群,及时向家长推送防诈信息和校园动态,形成家校联动的防诈合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

责任落实:明确各部门、各班级在防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的职责,签订责任书,将工作成效纳入部门和个人的年度考核指标。对工作不力导致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信息通报:建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信息快速通报机制,一旦发生案件,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在24小时内将案件信息通报给全体师生,并分析原因和防范要点。每月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报告上报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

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职工参加防电信网络诈骗培训,提高教职工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使其能够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可能遇到的诈骗问题。对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使其掌握有效的防诈宣传和教育方法。

(三)完善预警机制

数据监测:与公安机关、电信运营商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时监测校园网络和通信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例如,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学生手机通话记录中是否存在与疑似诈骗号码的频繁联系,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

风险评估:定期对学生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消费习惯、网络行为等因素,筛选出高风险学生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和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压力较大、心理状况不稳定的学生,加强关心和引导,防止其因急于解决问题而陷入诈骗陷阱。

应急处置:制定电信网络诈骗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部门在处置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一旦学生遭遇诈骗,迅速启动预案,协助学生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如及时冻结账户、报警等,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工作。

(四)排查整治隐患

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对师生个人信息的管理,严格规范信息采集、存储、使用和传输等环节,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对学校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修复漏洞,加强密码保护和权限管理。例如,对学生学籍信息、成绩信息等进行加密存储,限制访问权限,确保信息安全。

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非法网络工具和访问可疑网站。定期对校园网络进行安全扫描,及时发现和清理网络诈骗相关的信息和链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对校园周边的网络环境进行整治,打击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的行为。

学生行为排查:定期开展学生行为排查,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存在参与网络刷单、网络贷款等可疑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并督促其改正。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规范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