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学校“双减”工作推进方案.docx
文件大小:17.8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4.08千字
文档摘要

学校“双减”工作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教育领域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双减”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聚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着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实施原则

(一)育人为本原则

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放在首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标本兼治原则

既着力于当下,通过控制作业量、规范教学行为等措施,快速有效降低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又着眼长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深层次问题,实现减负提质的长效目标。

(三)协同推进原则

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校内加强教学管理、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校外规范治理学科类培训,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减负合力,共同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四)稳步实施原则

充分认识“双减”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立足本校实际,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推进各项工作。及时关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策略,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三、工作目标

(一)学生作业负担显著减轻

建立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每天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通过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等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有限的作业时间内实现知识巩固、能力提升。

(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高效课堂。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吃得饱”“学得好”,知识掌握更加扎实,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学业水平稳步提高。

(三)课后服务全面提质增效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做好作业辅导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提高课后服务师资水平,完善保障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课后服务,让课后服务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四)校外培训乱象有效治理

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培训行为。治理学科类培训乱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和学生相应学业负担。引导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发展,鼓励其提供高质量的非学科类培训服务,促进校外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优化作业管理

建立作业统筹机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作业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建立年级作业统筹制度,各学科教师每周提前将作业计划报年级组长,年级组长根据作业总量标准进行协调平衡,确保学科之间作业量科学合理分配。

控制作业总量: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各年级作业量。通过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利用班级群、校园公众号等渠道,每天向家长和学生公示作业内容和预计完成时间,接受监督。定期对学生作业完成时间进行调查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业布置。

提高作业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设计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鼓励教师创新作业形式,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如基础巩固题、拓展提升题、实践探究题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作业批改反馈,教师对学生作业做到全批全改,及时反馈作业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中讲解。

(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鼓励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加强对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定期组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优化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传统文化课程、科技创新课程、艺术修养课程等,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定期对课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加强教学研究: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