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故乡》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型).docx
文件大小:13.17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1.05千字
文档摘要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思维创新:通过对比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的变迁,理解鲁迅笔下“变”的深层社会根源。

2.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情感升华:通过角色扮演与辩论活动,体会鲁迅对“新生活”的期待,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一、导入:情境创设,激发兴趣(10分钟)

1.视频导入:播放鲁迅故乡绍兴的今昔对比短片,提问:“如果20年后回到故乡,你期待怎样的变化?”

2.思维导图:学生用1个词概括初读《故乡》的感受(如“冷”“隔膜”“悲哀”),教师引出“变”的核心主题。

二、任务驱动:对比分析人物形象(小组合作,25分钟)

任务1:少年闰土vs中年闰土

活动设计:

1.表格填写:小组分角色梳理外貌、语言、动作、态度的变化(如“红活圆实的手”→“松树皮般的手”),完成对比表格。

2.关键句分析:聚焦“老爷”称呼和省略号的作用,探讨等级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异化。

任务2:杨二嫂的“变形记”

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杨二嫂与“我”的对话,体会其尖刻语言背后的生存困境。

2.辩论赛:正方“杨二嫂是受害者”,反方“杨二嫂是加害者”,结合文本与社会背景展开辩论。

教师点拨:

总结人物变化的根源:多子、饥荒、兵匪、封建等级制度(引用文中“木偶人”比喻)。

三、环境描写与主题升华(15分钟)

活动设计:

1.画图对比:

小组合作绘制“记忆中的故乡”(深蓝天空、金黄圆月)与“现实故乡”(苍黄天空、萧索荒村)的对比图,分析色彩与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金句品读:

齐读结尾段“其实地上本没有路……”,结合《呐喊·自序》讨论“希望”的双重性(“切近”与“茫远”)。

四、迁移拓展:联结现实(10分钟)

1.社会调查:小组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厚障壁’现象?如何打破?”(如城乡差异、网络社交隔阂)。

2.创作实践:以“20年后的重逢”为题,续写水生与宏儿的故事,要求体现人际关系的“变”与“不变”。

五、作业与评价

1.分层作业:

基础:完成人物对比表格及环境描写赏析。

拓展:撰写短评《鲁迅的“冷”与“热”》,结合文本与社会现实。

2.评价方式:

小组互评辩论表现,教师以“思维深度”“合作参与度”为维度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