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程开发培训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内容开发标准
01
课程设计理念
03
教学策略制定
04
资源整合规范
05
评估反馈机制
06
实施推广计划
01
PART
课程设计理念
自然教育目标定位
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通过自然课程,引导孩子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激发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提升孩子身心健康
在自然环境中,鼓励孩子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活动,锻炼身体,同时释放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
2
3
通过讲解、观察和实践等方式,让孩子掌握自然生态的基本知识,如动植物特点、生态循环等。
组织孩子进行户外观察,教他们如何记录自然现象和生物特征,培养其观察力和专注力。
安排孩子参与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植树、野生动物保护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环保行动的意义。
利用自然材料,如树枝、树叶、石头等,进行创意手工制作,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模块结构设计
生态知识学习
自然观察与记录
环保实践活动
自然创意手工
年龄适配性原则
以亲子活动为主,引导孩子初步感知自然,培养亲子关系。
0-3岁幼儿
以游戏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和探索自然。
以深入学习和实践为主,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3-6岁幼儿
以团队活动和项目式学习为主,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合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6-9岁儿童
01
02
04
03
9岁以上孩子
02
PART
内容开发标准
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核心概念。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知识体系构建
涵盖土壤、水、空气、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与自然关系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生态保护意识
01
组织学生到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学习。
实践性活动设计
02
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水质检测、植物生长等。
0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04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融合策略
与数学融合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生态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与科学融合
结合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与文学融合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与艺术融合
开展自然绘画、摄影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艺术手段表达自然之美。
03
PART
教学策略制定
五感体验式教学法
视觉体验
听觉体验
嗅觉体验
味觉体验
触觉体验
通过嗅闻花香、草木气息等,提升嗅觉辨识能力和感官体验。
通过自然景色的观察,如树叶的形状、花的颜色等,培养观察力和色彩感知。
倾听自然的声音,如鸟鸣、风声等,增强声音辨识能力和声音敏感度。
品尝自然中的食物,如野果、植物茎叶等,培养味觉辨识和饮食习惯。
触摸自然物体,如石头、树木、土壤等,增强触觉感知和动手能力。
让幼儿参与花园的种植和管理工作,学习植物生长知识。
花园种植
在草地上组织各类户外游戏,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
草地游戏
01
02
03
04
通过森林探险活动,培养幼儿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森林探险
带领幼儿参观动物园,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动物园游览
户外场景化教学设计
观察自然现象
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自然感知能力。
记录观察结果
鼓励幼儿用图画、表格等形式记录观察结果,培养记录和总结的习惯。
分析观察数据
引导幼儿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
教育幼儿保护生态环境,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观察技能培养
04
PART
资源整合规范
本土化教材开发
教材与地域特色结合
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课程教材,融入地域自然风貌、文化和历史。
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教材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
确保教材内容符合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教材应注重实践操作和趣味性,便于学生参与和体验。
1
2
3
教具与场地适配
教具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教具应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课程活动的需要,同时要考虑其实用性和易操作性。
03
02
01
场地的合理规划
自然课程场地应合理规划,确保安全、卫生,并与课程内容相协调。
教具与场地的有效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校园绿地、公园、动植物园等,进行教具和场地的整合。
收集的自然素材应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
自然素材采集标准
素材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采集的素材应符合科学原理,确保准确性和可信度。
素材的科学性
采集自然素材时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