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题申报书:面向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测度与指向研究.docx
文件大小:16.09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7.24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面向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测度与指向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面向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现状

面向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研究现状呈现多方面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以义务教育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仍存在区域、城乡、群体、校际间的教育差距等问题。

省际间生均教育财政保障存在较大差距;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也有差距,形成从中心城区到外围逐步递减的“差序格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出现“农村空、城镇挤”等问题;很多地区公办小学办学规模超出设计规模;中低收入群体教育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家庭教育焦虑较难纾解。

2.选题意义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3.研究价值

研究价值体现在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供科学的测度方法和明确的发展指向,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弥补教育短板弱项、提升教育服务效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引领,以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全学段为施策重点,合理划分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责任,切实增强县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能力;科学预测学龄人口数量变化,按城镇化总体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学校布局规划,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尤其是艺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完善城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加大乡村教师的定向培养,完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广集团化办学,建立区域、城乡“名校+新校+弱校”结合的教育集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改善欠发达地区学校校舍建筑、信息化设备等。

弥补教育短板弱项:精准兜底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需更加聚焦义务教育阶段,适应常住人口变化趋势,以有限财力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加大中央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公共财政经费支出,向农村地区、民族边疆地区倾斜;大力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水平,建立健全精准化追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机制,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改进资助方式,提高资助水平和精准度;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

提升教育服务效能:树立效能意识,强化“过程效能”管理,提高服务效率。明确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程序性规定,围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规范化、便利化、品质化需求,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可及性。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度报告制度,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投入公平性、有效性实施评估,让教育领域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使用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合理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测度体系,明确优质均衡的发展指向,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而言,通过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现状分析、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优质均衡发展路径的探索,实现以下目标:

明确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为构建测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测度指标体系,为评估和监测提供工具。

探索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发展路径,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指导。

2.研究内容

现状分析: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区域、城乡、群体、校际间的教育差距等问题。具体而言,分析省际间生均教育财政保障差距、区域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公办小学办学规模超设计规模问题以及中低收入群体教育需求未充分满足和家庭教育焦虑难以纾解等问题。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测度指标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水平等方面。参考《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中的要求,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安全防范建设、教学仪器装备、数字化基础环境、学校班额、教师配备等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落实中央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统筹管理相关规定,依据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教师,特别是加强思政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均等化;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加大对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