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题申报书: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模式变革研究.docx
文件大小:18.24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8.45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模式变革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在观念、机构、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观念方面,我国重点院校尤其是“985工程”高校已尝试在环境、生物医学等学科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在机构方面,建立了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等组织机构,为跨学科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制度方面,最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拓宽了培养口径,国家鼓励高校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专业,同时高校合并形成了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为跨学科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措施方面,鼓励考生跨学科报考研究生,允许博士生导师跨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组织导师团队或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并要求本专业研究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对跨专业硕士研究生补修本科基础课程。此外,快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跨学科教育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培养拓宽了交叉学科的生源。

从相关案例来看,我院教师在202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申报中喜获佳绩,其中王嵩迪老师的项目《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模式变革研究》,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探索适合跨学科育人的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此外,武汉大学第159期“弘禹论坛”成功举办,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创新思维的平台,展示了不同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唐仁伟获2024年研究生跨学科协同培养成效评价优秀,其协同培养研究课题为《面向空间核动力的含相变颗粒固液两相流传热机理研究》。

选题意义:

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创新、数字技术等驱动力,在当前社会和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问题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复杂性,迫切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复合人才。本课题旨在探索适合跨学科育人的组织模式,为提升我国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供参考,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服务国家发展需要。

研究价值:

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能够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为访问学者提供了突破学科界限的创新机遇,激发全新的研究思路,拓宽学术视野。

推动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这将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推动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

促进交叉学科发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如我国高校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机构,为交叉学科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下,国家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厘清交叉领域知识属性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为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而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组织模式,以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研究内容:

分析新质生产力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创新、数字技术等驱动力,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学科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们应掌握交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新质生产力还要求跨学科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协同工作。

研究现有组织模式的优缺点: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团队化培养模式等。导师负责制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和指导作用,但可能存在学科视野狭窄、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团队化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也可能面临团队管理难度大、成员之间协作不畅等挑战。通过对现有组织模式的分析,总结其优点和不足,为构建新的组织模式提供参考。

构建新的组织模式并验证其有效性:结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和现有组织模式的优缺点,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组织模式。该模式应注重知识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例如,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课程教学、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