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面向2035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及推进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研究现状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发展历程丰富,历经探索期、起步追赶期等阶段,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经历了探索奠基、初创发展、确立形成、拓展规范与完善提升五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前,我国以吸引留学生回国以及与苏联、东欧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为重点,为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以扩大出国留学生派出规模和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为着力点,逐步出台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系列政策,初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在新时代中奋进、在大变局中前行。出台教育对外开放的指导意见,加快形成并完善顶层设计,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来华留学聚焦提高质量,出国留学聚焦完善服务,合作办学聚焦提升活力,外事管理聚焦简政放权。同时,我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新签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各级各类教育赴境外办学稳步推进。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强化人才培养,助推创新驱动力。
选题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今新的历史阶段,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更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全球化视域。推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问题,必须放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加以系统考察。深化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并通过在教育对外开放中发展国际教育,强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传播。
研究价值
研究面向2035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及推进策略具有显著价值。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持,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坚实的资源基石、国际坐标以及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桥梁和平台。同时,培养国际化人才,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和外国专家与外籍教师,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国际科研合作、中外人文交流等。此外,提升国家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丰富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目标
面向2035的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明确了清晰的研究目标。其一,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这意味着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目标,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其三,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不仅要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要让中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同时推动我国的教育理念、模式和经验走向世界。
研究内容
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举办沿线国家校长论坛,推进学校间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支持高等学校依托学科优势专业,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应对重大挑战与机遇。打造“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各国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
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沿线各国教育政策信息交流通报机制,逐步疏通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性瓶颈,实现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协力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间签证便利化,扩大教育领域合作交流。鼓励有合作基础、相同研究课题和发展目标的学校缔结姊妹关系,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
加强国际组织合作。深入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倡议、重要议程、重点计划;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支持;全面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为全球性教育问题的解决、创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教育治理机制,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重要观点
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在教育对外开放中,要牢牢把握教育开放2035的形势使命,精准锁定强国目标,为整体强国战略和各项强国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