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食物媒介的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韦尔希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护理查房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前言01PartOne
前言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又称韦尔希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动物肠道及未彻底加热的肉类、禽类等食物中。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因摄入被该菌大量繁殖(每克食物含菌量≥10?)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产生肠毒素(主要为CPE毒素),导致肠黏膜损伤及分泌性腹泻。该类中毒多见于集体用餐场景(如食堂、聚餐),夏秋季节高发,临床表现以突发腹痛、水样腹泻为主,多数患者症状自限(24~48小时缓解),但重症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需积极干预。本次护理查房旨在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总结该类食物中毒的护理要点,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病例介绍02PartOne
病例介绍患者信息:张某,男,42岁,建筑工人,2023年8月15日入院。
主诉:腹痛伴水样腹泻6小时,加重2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12小时(8月14日晚)与工友共食食堂剩菜(红烧肉、炖鸡),未重新彻底加热。6小时前(8月15日凌晨2点)突发脐周阵发性绞痛,排便后稍缓解,随后出现水样腹泻(无黏液脓血),每小时3~4次,共约10次;2小时前出现头晕、乏力,无呕吐、发热。
体格检查:T36.8℃,P96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精神萎靡,皮肤弹性稍差,眼窝稍凹陷;腹部平软,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亢进(8~10次/分)。
病例介绍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1.2×10?/L(中性粒细胞78%),Hb145g/L,PLT280×10?/L;便常规:外观水样,镜检未见红细胞、白细胞;粪便厌氧培养检出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产毒型);血生化:Na?132mmol/L(↓),K?3.2mmol/L(↓),HCO??20mmol/L(↓);血气分析:pH7.32(轻度代谢性酸中毒)。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口服补液盐(ORS)联合静脉输注0.9%氯化钠+氯化钾(补钾0.3%浓度)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暂未使用抗生素(因多数病例自限,且该菌对青霉素类敏感但需评估指征);予山莨菪碱10mg肌注缓解腹痛。
护理评估03PartOne
健康史饮食史:明确发病前12小时摄入未彻底加热的剩肉类,共餐工友中4人出现类似症状(2人未就医)。
既往史:无食物过敏史、胃肠疾病史。
身体状况症状评估:腹泻(10次/6小时,水样便)、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头晕、乏力;无发热、呕吐。
体征评估:轻度脱水征(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低血压(90/60mmHg)、肠鸣音亢进。
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因症状突发且工友集体发病,担心病情加重及影响工作,表现为焦虑(反复询问“何时能好?”“是否会留后遗症?”);家属(妻子)陪同,对疾病认知不足。
辅助检查粪便病原学阳性(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血生化提示低钠、低钾及轻度代谢性酸中毒。
护理诊断04PartOne
护理诊断1.腹泻与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肠毒素引起肠黏膜分泌增加、吸收障碍有关。012.体液不足与大量腹泻导致水分及电解质丢失有关。023.急性疼痛(腹痛)与肠道炎症刺激及平滑肌痉挛有关。034.潜在并发症: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加重)、代谢性酸中毒。045.焦虑与症状突发、健康知识缺乏及担心预后有关。05
护理目标与措施05PartOne
护理目标与措施目标1:24小时内腹泻次数减少至≤3次/日,大便性状逐渐恢复正常。
措施:
观察并记录腹泻次数、量、性状(重点关注是否转为黏液脓血便,警惕合并其他感染);
指导患者暂禁食油腻、高纤维食物(如牛奶、蔬菜),予米汤、藕粉等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半流质;
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每次便后温水清洗,涂氧化锌软膏预防湿疹或破溃。
目标2:48小时内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生命体征(BP≥100/60mmHg,尿量≥0.5ml/kg/h)、血生化指标(Na?≥135mmol/L,K?≥3.5mmol/L)恢复正常。
措施:
护理目标与措施口服补液:按“丢失量+生理需要量”计算ORS液量(初始4小时补500~1000ml,后按需调整);
静脉补液: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监测中心静脉压(CVP)避免过量;
每2小时监测生命体征(BP、P、R)及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
遵医嘱复查血生化(每6~8小时1次),动态调整补钾、补钠量。
目标3:30分钟内腹痛缓解(NRS疼痛评分≤3分)。
措施:
评估腹痛性质、部位及与排便的关系(如阵发性绞痛多为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