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阿Q正传(节选)/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孔乙己;;;解说题目;;;第一章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姓无名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
第二、三章描述了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炼地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六章写阿Q因拙劣的“求爱”而遭遇生计危机,以及其后短暂的“中兴”,进一步描绘出阿Q的性格和他身受的压迫。
第七-九章写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也描写了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①“先前阔”
②“真能做”
③遭劫的安慰
④“见识高”
⑤挨打的荣耀
;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任务一: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任务二:文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通过阿Q五次打人或者被人打的事件体现出来。结合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笑、可怜、可恶、可恨的阿Q形象在小说节选的两章中,通过他的言行、神态、心理等的刻画,逐步丰满起来,也让我们见识了他是如何来利用“精神胜利法”获得胜利。;;探究:这种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人情淡薄、虚伪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
——贪慕权势、势利、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哈,亮起来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
——嘲笑他人生理上的缺陷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一堆洋钱不见了。”
——贪婪、不择手段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虚情假意、麻木自私、封建思想浓厚;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所在的那个时代是需要被批判的,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愚昧、麻木、无知,在封建社会的制度压迫下,逆来顺受不懂抗争,所以这种“精神胜利法”成了禁锢人的觉醒与民族振兴的精神枷锁。
所以,在“五四”时期,《阿Q正传》从思想启蒙与思想批判的高度,提出了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呼唤人的觉醒,呼唤中华民族奋起自强的时代课题。因为一个回避现实、无视苦难、自欺欺人的民族,是难于进步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阿Q精神不该再被批判。因为如今的我们,已经不再愚昧、不再麻木、不再无知,反而过于聪明、过于好强、过于自尊了。
我们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我们喜欢争强好胜、我们拼了命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可是地球上怎么会没有沙子呢?人与人之间无论智力对决还是体力对决,怎可能分不出个强弱呢?……
所以,我们不快乐;所以我们需要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让我们获取快乐,让我们对生活再多一分热爱。
因为,巧用“精神胜利法”,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并没有那么苦!
——《巧用“精神胜利法”,生活没有那么苦》;任务三:探究主题
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当年创作《阿Q正传》的深意所在;鲁迅为什么要塑造又可笑又可悲的阿Q形象?;阿Q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