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理.pptx
文件大小:3.56 MB
总页数:4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5千字
文档摘要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与处理感染科

0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述0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原因0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0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置、评估、预防和随访目录CONTENTS

第一部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述

2010年11月19日WHO、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属在日内瓦联合发布声明:呼吁帮助医护人员预防艾滋病和结核病WHO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2-40%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0.2-0.5%暴露于HIV有职业暴露的相关报道,我国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起步较美国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职业防护的背景世界上报道了首例职业暴露引起的HIV感染2019年90年代后期1983年2010年1984年

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主要文件200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57号《艾滋病防治条例》卫生部颁发了《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国家卫生计生委《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医院感染监测标准》WST312-2023卫生部颁布《血源性病原体执业接触防护导则》2023年8月20日2004年4月6日2009年3月2日2015年7月8日

关于呼吸道职业暴露的主要文件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分类: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第二部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因素

2、物理因素:辐射、热源、电击、紫外线、噪音等4、心理因素:紧张压抑、生物钟紊乱等3、化学因素:各类化学制剂、消毒剂、化疗药物等生物、锐器伤经血、呼吸道、消化道等接触传播职业暴露主要风险因素1、生物因素:病原微

不(不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原因工作环境特殊,未对感染情况进行预判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原因操作不规范不熟练防护意识差重视不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经常接触刀、剪、各类针头等锐器(移除静脉针具、针灸针、针具回套、处理医疗废物等)极易受到锐器伤害。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经污染锐器伤传播给医务人员,常见的是乙肝、丙肝、梅毒和HIV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通过咳嗽、人员走动、物品传递等污染空气及周围环境,一些医疗器械如呼吸机、雾化器、吸引器等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都可以对医务人员造成呼吸道的传播医务人员的皮肤黏膜经常暴露于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包括唾液、胸膜液、腹膜液、羊水等)存在着医务人员与患者双向传播的危险职业暴露三种常见形式一、针刺伤和锐器伤二、皮肤黏膜暴露三、呼吸道暴露

针刺伤和锐器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伤和锐器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医务人员患血源性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和锐器伤所致血源性职业暴露因素主要是由于针刺伤和锐器伤所引起血源性职业暴露针刺

常见血源性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病原体梅毒(tp)

乙肝(HBV)丙肝(HCV)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输血或血制品、手术操作、侵入性治疗等母婴传播:孕期感染、分娩时禅道或胎盘感染、剖腹产时血液接触感染等密切接触传播:共用碗筷、牙刷、毛巾等都有可能传播性传播:接触过程中导致黏膜损伤而引起的感染

梅毒(TP)艾滋(HIV)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输血或血制品、手术操作、侵入性治疗、共用剃须刀、注射用针头等母婴传播:孕期感染、分娩时禅道或胎盘感染、剖腹产时血液接触感染等性传播:接触过程中导致黏膜损伤而引起的感染

针刺伤与锐器伤后感染的危险程度据统计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2年调查显示,针刺伤的发生率为82%,其中针刺5次以上者达17.9%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2年对343名护理人员调查显示,针刺伤发生率为88.1%,主要是进行注射、采血、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过程中发生,发生频次为1068次占针刺伤总数的62.7%,从所有针刺伤和锐器伤的发生过程中,护理人员危险比例高达96%以上,医生84.6%,技术人员66.8%,最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