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表现的精神品格。(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1.“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是永恒不变的、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
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大文豪王昌龄
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板书课题,齐读。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
么?
预设1:“送”是“送别”的意思。这是一首送别诗。
预设2:送别地点在芙蓉楼。
预设3:送别对象是辛渐。
教师追问: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预设: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教师补充: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4.诗人简介。
5,写作景:此诗当作于唐天宝元年(742),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
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
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二人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二初读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
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开火车都市剧,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同桌诵读,边读边互
相指正;师范读,读出诗的节奏;学生自行朗读,把握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芙蓉、洛阳。
(2)教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出示芙蓉的图片,结合图片识记。
(3)学生认读要求会写的字:芙、蓉、洛、壶。教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识记生字。
(4)重点理解“壶〃,易错点:下面是“业〃,不是“亚〃,不能多写一横。
(5)指导书写:“壶”字结构为上中下;部首为士;书写指导“上下收,中间放。
中间横钩的横要写得长一点,托上包下o
三品读诗,入情入境
1.品读古诗,感受送别。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教师引导:这首诗描写了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场面。读这首诗时,你最想知道什
么?
预设1:我最想知道王昌龄和辛渐做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
预设2:我最想知道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王昌龄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那就让我们再回到古诗中,细细品读,寻找答案吧!(生再读古诗)
2.明诗意,悟诗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请你们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合作。
预设: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
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1)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想
你传达出这种情感?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
的黯淡气氛。
③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
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
个人的心头。
④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2)学习“平明送客楚山孤”o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对于这句诗,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平明”,即天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
未眠。②从这个“孤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示例:这是描写江面上的景色,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