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题申报书:面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docx
文件大小:16.32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7
总字数:约5.39千字
文档摘要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面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备受关注,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提升教学实效性、贴近学生生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教学模式上,一些高校尝试推行专题式教学,打破传统教材章节限制,依据社会热点与学生关注点整合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实践教学领域,诸如红色文化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力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也成为热点,借助线上资源拓展教学时空,如慕课、思政微课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学习素材。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仍存在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虽有更新,但部分案例、理论阐释未能充分立足学生日常困惑与需求,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兴趣缺缺;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实践指导等环节,尚未充分考虑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特点,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将思政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解决现实思想问题。

(二)选题意义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看,高校思政课是关键一环,面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改革能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塑造正确三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而言,贴近生活的教学可增强课程亲和力,使抽象理论具象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化解抵触情绪,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再者,大学生处于思想塑造关键期,面对复杂社会环境与多元思潮冲击,改革后的思政课能为其提供思想指引,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从容应对生活中的价值困惑、道德抉择等挑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研究价值

理论层面,该研究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体系。深入剖析思政课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为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设计优化等提供理论支撑,填补当前部分理论空白,完善学科建设。实践层面,探索出的教学改革路径具有极高应用价值。能够为高校思政教师教学提供实操指南,促使其精准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政策、规划课程提供参考,推动思政课全方位融入校园生活,切实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人才培养筑牢思想根基。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达成以下几个关键目标:一是深入剖析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兴趣偏好、思想困惑及价值诉求,精准把握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契合点;二是构建一套具有针对性、创新性与实效性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体系,涵盖教学内容优化、方法创新、实践拓展等多个维度;三是通过新路径的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认同感与获得感,促使思政课从“被动学”变为“主动修”,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日常思维与行动,成为其成长成才的精神指引。

(二)研究内容

大学生日常生活特点及思想需求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全面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社交、消费、娱乐等日常场景中的行为特点,分析其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思想困惑,挖掘潜藏的思政教育需求,为教学改革找准靶向。

现有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状况考察:梳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内容选取、案例运用、教学方法实施、实践教学组织等环节与学生日常生活衔接情况,剖析存在的脱节、滞后、形式化等问题,探寻根源,为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多样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从教学内容生活化重塑入手,将社会热点、校园现象、学生故事融入理论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课堂活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校园实践、社区服务、职场体验等项目,提升学生运用思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新路径实施效果评估: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知识掌握、态度转变、行为践行等维度,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跟踪新路径实施后大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变化,动态调整优化改革举措。

(三)重要观点

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才能切实提升吸引力与实效性。大学生处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理论唯有与生活实际紧密关联,转化为生活智慧,才能引发学生共鸣,被其理解、接纳,进而影响行为。例如,以大学生热衷的社交媒体现象为切入点讲解网络伦理、信息传播规范,可使思政课鲜活起来。

注重实践教学是让思政课深度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关键环节。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身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模拟职场等实践活动,学生能直观感受思政理论在现实中的力量,深化对国情、社情、民情认知,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知识迁移。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适应大学生生活需求的核心要素。思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理论功底,还需具备敏锐生活观察力、创新教学设计能力以及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