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分泌性中耳炎.ppt
文件大小:443 K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2.6千字
文档摘要

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第1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与发病机制最主要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是保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的唯一通道,正常生理状态时咽鼓管呈关闭状态,仅在吞咽、打哈欠的一瞬间开放,调节中耳内的气压。咽鼓管功能障碍使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当中耳内原有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后,中耳腔内成为负压状态,导致中耳粘膜水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造成中耳渗液增加。粘膜下炎症细胞和渗出液中的细胞中的耗氧量增大,进一步加重了中耳腔的负压程度第2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1、咽鼓管口机械性阻塞: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后孔息肉、鼻咽肿物、过敏性鼻炎软腭麻痹等2、功能性:咽鼓管软骨弹性差/肌肉收缩和开放能力减弱/管壁粘膜的纤毛缺少或机能下降。如:先天腭裂,鼻咽癌放疗后等第3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4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与发病机制免疫反应:1、变态反应性水肿使咽鼓管出现机械性狭窄或阻塞2、通过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鼻分泌物涂片,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皮肤过敏源实验,并观察病人对抗过敏治疗的效果,结果大多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合并变态反应。第5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与发病机制感染学说: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因致病微生物刺激咽鼓管口粘膜,使之肿胀引致机械性阻塞,或致病微生物逆行进入中耳,引致中耳粘膜细胞分泌增加……近年应用PCR技术从积液中检出多种致病微生物,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还有检出衣原体的报道。第6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因与发病机制在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时有两点要注意:1成人和儿童在该病的病因和病机上其侧重不同,如:儿童多由腺样体肥大引起,而成人多由鼻窦炎、鼻息肉,或鼻咽肿物引起。2该病的发病往往由机械性、功能性的咽鼓管阻塞/感染/变态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是单一疾病,如腺样体肥大…)第7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病理咽鼓管功能不良,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当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后,中耳腔内成为负压状态,导致中耳粘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造成中耳渗液增加。如果负压情况不解决,进而使粘膜上皮增厚,促进上皮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转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单层扁平柱状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甚至出现分泌性特征,如胞浆内出现分泌性的暗颗粒,并可见顶浆分泌现象。同时上皮下病理性腺体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侵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恢复正常。中耳内的液体多为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体,因病情不同而以某种成分为主。第8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致病微生物咽鼓管和/或口机械性和/或机能障碍变态反应咽鼓管、中耳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中耳负压腺体分泌物增加,炎性渗出渗出物鼓使粘膜肿胀,静脉扩张分泌物产生分泌物渗出液鼓室积液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过程第9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症状1、听力下降:所出现的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儿童患者常因对声音反应迟钝而被发现2、耳内闭塞感:外耳道有阻塞感,摇头时可听到水声,但无明显耳痛。3、耳鸣:低调、间断性,打哈欠时耳内可有水声。第10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体症:1、鼓膜:早期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小血管,紧张部或全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外突。鼓室有积液时,鼓膜为橘黄色或淡黄色,并可见液平面。有时可透过鼓膜看到气泡。鼓室积液多时鼓膜外突,活动受限。2、鼻及鼻咽部:有时可见腺样体肥大或鼻咽部肿物,鼻咽部粘膜肿胀、充血或分泌物附着,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及下鼻甲肥大。成人尤其要详细做鼻咽部检查,必要时做活组织检查。第11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2页,共2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辅助检查1、音叉试验:Rinne试验为阴性,Weber试验偏患。2、纯音听阈测试:多为轻度传导性聋一般为15~20dBHL,重者达40dBHL,少数无听力下降。听力损失一般以低频为主,少数患者因毒素通过蜗窗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