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感染手术管理规范
演讲人:
日期:
06
培训与监督
目录
01
总则与适用范围
02
术前管理规范
03
术中操作规范
04
术后处理规范
05
应急管理制度
01
总则与适用范围
制定目的
规范特殊感染手术的各项管理要求,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法律依据
制定目的与法律依据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
01
02
HIV感染手术
涉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手术,需严格遵守相关防护措施。
结核感染手术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气性坏疽手术
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需紧急手术并严格控制手术室内环境。
其他特殊感染手术
如朊病毒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均需按特殊感染手术进行管理。
适用手术类型(如HIV、结核、气性坏疽等)
管理原则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严格管理,保障安全。
基本要求
建立健全特殊感染手术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加强手术器械和环境的消毒灭菌;做好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隔离和治疗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处置特殊感染手术产生的废弃物。
管理原则与基本要求
02
术前管理规范
感染相关筛查
评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确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预防措施。
风险评估
病历记录
详细记录患者筛查和风险评估结果,供医生参考和决策。
针对手术患者开展传染病和特殊感染筛查,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患者筛查与风险评估
手术间选择
根据手术风险选择手术间,确保手术环境符合无菌要求。
隔离标识
在手术间设置明显的隔离标识,防止交叉感染。
专用通道
为手术患者和工作人员设置专用通道,确保手术区域的洁净和无菌。
手术间选择与隔离标识
术前物品准备与人员防护
物品准备
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充足的手术器械、敷料、消毒液等物品。
术前洗手
严格按照洗手规程进行洗手和消毒,确保手术人员的双手无菌。
人员防护
手术人员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确保自身安全。
03
术中操作规范
穿戴防护服
戴口罩和护目镜
佩戴防护面罩
戴手套
进入手术室前必须穿戴专业的防护服,以防止交叉感染。
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手套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
防止飞沫和血液溅入眼睛和口鼻。
在可能产生气溶胶或飞沫的操作中佩戴。
人员防护装备穿戴标准
器械专用
特殊感染手术应使用专用器械,避免与其他手术共用。
器械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器械表面和内部无残留物。
物品管理
无菌物品应存放在指定位置,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术中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应分类处理,尤其是感染性废弃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处理。
器械与物品专用管理
意外暴露应急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操作
一旦发现意外暴露,应立即停止手术或操作,保护现场。
紧急处理
立即用消毒液清洗暴露部位,并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理措施。
报告与记录
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和感染管理部门,详细记录暴露情况、处理过程和结果。
追踪与监测
对暴露者进行追踪监测,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治疗,确保安全。
01
02
03
04
04
术后处理规范
清洗
清洗干净后的器械需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高压蒸汽、化学浸泡或气体熏蒸等方法。
消毒
灭菌
对于耐高温、耐湿的器械,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对于不耐热的器械,可选择低温甲醛蒸汽、过氧化氢等低温灭菌方法。
使用后的器械应立即进行彻底清洗,去除血渍、组织残留物等污染物。
器械消毒与灭菌流程
医疗废物分类处置
感染性废物
包括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组织、血液、体液等,应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并标注感染性废物标识。
损伤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如针头、刀片等锐器,应放入锐器盒内,避免刺伤人员。
应分别收集,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
2
3
手术间终末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
手术结束后,应开启空气净化系统,并用紫外线灯照射手术间,以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表面消毒
手术台、器械台、墙面等表面应使用消毒液进行擦拭,确保无遗漏。
熏蒸消毒
可使用甲醛、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时间应达到规定要求。
05
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处理流程
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及时报告感染管理部门,进行评估和登记;根据暴露源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如预防性用药、医学观察等。
暴露后预防用药
根据暴露源情况,及时给予预防性用药,如艾滋病职业暴露后需尽快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暴露后监测
暴露后定期进行检测,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传染病的血清学检测。
暴露后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助暴露者缓解压力和焦虑。
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密切关注手术患者感染情况,及时发现感染暴发。
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