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晕厥诊疗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病理生理机制
03
急诊评估流程
04
治疗原则与措施
05
急诊管理策略
06
培训与质控体系
01
晕厥定义与分类
01
晕厥定义与分类
PART
晕厥定义
晕厥是一种突发、短暂、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和姿势张力丧失的综合症状。
晕厥前驱症状
晕厥发生前可出现头晕、恶心、出汗、面色苍白等前驱症状。
晕厥的短暂性
晕厥发作时间短暂,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自然恢复。
晕厥的完全恢复性
晕厥后患者能够完全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
基本概念界定
由心脏病导致的晕厥,如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心源性晕厥
由于脑部疾病引起的晕厥,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等。
脑源性晕厥
01
02
03
04
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等。
反射性晕厥
如代谢性疾病、药物中毒、血液成分异常等引起的晕厥。
其他原因晕厥
病因学分类标准
非晕厥性意识障碍鉴别
癫痫
癫痫发作时,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伴有抽搐,且发作时间较长,需与晕厥区分。
昏迷
昏迷是指患者意识完全丧失,无法被唤醒,与晕厥的短暂性特点不同。
癔症
癔症患者出现的意识障碍往往与心理因素有关,可出现类似晕厥的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与晕厥相似,但TIA通常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可能发展为脑卒中,需高度重视。
02
病理生理机制
PART
血压降低
血压下降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缺血缺氧,出现晕厥症状。
脑供血不足
血液重新分布
晕厥时,体内血液会重新分布,以优先保障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晕厥发生时,心脏输出量减少或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导致血压下降,使脑灌注压降低。
血流动力学改变
神经反射性机制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晕厥发生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
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
神经调节失衡
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进一步导致血压下降。
晕厥患者神经调节失衡,导致血管张力调节失常,出现血压下降。
1
2
3
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差异
由心脏疾病引起的晕厥,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或中断,使脑供血不足。
心源性晕厥
由非心脏疾病引起的晕厥,如低血糖、低血压、神经反射性晕厥等,导致血压下降或脑灌注压降低,使脑供血不足。
非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与非心源性晕厥在临床表现上相似,需通过详细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03
急诊评估流程
PART
初步病史采集要点
了解晕厥发生的具体时间、持续时间,有助于初步判断晕厥的类型。
晕厥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
询问晕厥前是否有心慌、头晕、出汗、恶心等前驱症状。
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晕厥或心脏病史。
晕厥前的症状
了解患者是否有类似晕厥史、心脏病史、药物使用史等。
既往病史
01
02
04
03
家族病史
体格检查关键指标
生命体征
测量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心率与心律
听诊心脏,注意心率快慢、心律是否规整,有无异常心音或杂音。
神经系统检查
检查患者的意识、瞳孔、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等,以判断神经系统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观察患者的皮肤色泽、温度、湿度以及出汗情况,了解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根据初步病史和体格检查,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类。
根据初步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细分患者的危险等级,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高危患者,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如心肺复苏、药物治疗等,同时准备进一步的抢救措施。
危险分层实施步骤
初步评估
辅助检查
危险分层
紧急处理
04
治疗原则与措施
PART
紧急处理心律失常
对于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或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急救。
迅速明确病因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维持生命体征
密切监测患者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稳定病情。
保持呼吸道通畅
晕厥发作时立即将患者置于仰卧位,抬高下肢以增加脑部供血,迅速解开衣领、腰带等紧身衣物。
急性期处理规范
其他原因晕厥
针对低血糖、严重贫血、中毒等引起的晕厥,应迅速纠正低血糖、输血、解毒等相应治疗。
反射性晕厥
针对引起反射性晕厥的病因,如血管迷走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避免诱发因素、加强锻炼、药物治疗等。
心源性晕厥
对于心脏疾病引起的晕厥,应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需溶栓、抗心律失常治疗,心力衰竭需强心、利尿、扩血管等。
神经源性晕厥
如癫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应根据原发病给予抗癫痫、抗缺血等药物治疗,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