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病机制和诊疗进展2025
口腔黏膜炎(oralmucositis,OM)是肿瘤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放
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20%~80%接受化疗的患者及几乎所
有头颈部肿瘤放疗的患者中会发生[1〕。OM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红斑萎
缩或(和)溃疡。一般情况下,OM可能只会引起轻微不适,严重情况下
会导致疼痛和进食困难[2]。OM反复发作会导致营养不良和体质量下降。
OM对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治疗推迟或中断。
因此,及早诊断和有效地处理肿瘤相关性OM非常重要。
01病理机制
口腔黏膜是覆盖整个口腔并延伸至口咽部的特殊黏膜组织。癌症治疗的毒
性迅速并优先影响口腔黏膜,导致OM[3]oOM的发生发展不仅取决于抗
癌方案剂量和周期数,与患者的特征相关。高龄女性肥胖和遗传易
感性等是肿瘤治疗相关性OM危险因素。OM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
化疗方案剂量和治疗时机。抗代谢药物钳类紫杉烷类蕙环类药物
伊立替康和烷化剂均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OM[4]。这个过程可以用五阶段
模型来描述[2]。放射和(或)化疗药物损伤口腔黏膜基底上皮层细胞,导
致细胞溶解及活性氧(ROS)的产生。ROS启动黏膜损伤,激活第二信
使,将信号从细胞表面传递至细胞内。促炎因子表达增多,引起细胞损伤
和免疫细胞募集。这些免疫细胞释放额外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进一步
放大炎症反应。口腔黏膜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导致口腔黏膜糜烂溃疡。
口腔黏膜屏障破坏和炎性细胞的存在创造了有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继发
感染进一步加重与OM相关的炎症和组织损伤。OM愈合期以上皮细胞增
殖和分化为特征。根据黏膜炎的严重程度,愈合过程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
个月时间。
02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
肿瘤治疗引起的OM通常根据病史和查体进行诊断。在肿瘤治疗相关性
OM诊断时,需要考虑化疗药物种类放疗方式以及剂量频率和持续时
间等因素。此外,吸烟口腔卫生差儿童女性营养状况等因素,均
可能影响患黏膜炎风险及严重程度[5]。急性OM最初表现为口腔黏膜红斑,
进而发展为萎缩和溃疡,常伴有假膜形成。溃疡形状不规则,周围有红斑。
受累最多的是脸颊嘴唇黏膜舌侧和舌腹侧软腭部和口腔底部的非角
化性黏膜。化疗诱导OM的临床症状在用药后3~4天内出现。一般在用
药后2周内达到高峰,21天后逐步愈合。OM的发展速度严重程度和
愈合时间取决于化疗方案的毒性。放疗诱导的OM临床病程更长,与分次
治疗方案相关,这些损害仅限于放射区域内的黏膜。临床表现通常始于标
准分割的累积放射剂量15-20G,在30G时最严重,并持续整个放
疗期间。随着放疗的累积,溃疡变得更融合和更具破坏性,通常在治疗完
成后2~4周自然愈合[6]。OM可能并发真菌或病毒感染。当病变外观不
典型或持续时间超过预期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OM可采用多种分级系
统进行评估。世界卫生组织(WH。)分级系统是最常用的分类系统。该
系统根据严重程度对OM的表现和症状进行评分:。级表示无OM表现;
I级表示存在无痛性溃疡红斑或无病变的轻度不适;II级表示发生不影
响患者进食能力的疼痛性溃疡或红斑;m级表示存在疼痛的融合伪膜性溃
疡或红斑,影响患者进食和饮水;N级表示严重的深部和(或)坏死性溃
疡,需要营养支持[7]。总之,OM可以根据病史发病背景和临床表现作
出诊断。根据WHO的OM严重程度分级,制定更加详细的预防和治疗方
案。
03肿瘤治疗相关性OM的预防
3.1基本口腔护理
不良口腔卫生习惯使患者易患OM。基本口腔护理是通过非药物方法优化
口腔黏膜健康,降低OM形成风险。口腔护理包括癌症治疗前和治疗期间
的口腔护理,是接受癌症治疗患者的口腔卫生基础[8]。保持良好口腔卫生
需要患者掌握并运用必要的技能来进行口腔护理。如使用柔软的牙刷不
含发泡剂的牙膏和无刺激性的漱口水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口腔黏膜的
刺激。除了口腔卫生以外,还需要患者更正吸烟饮酒和不良饮食习惯。
由于这些均会刺激口腔黏膜,增加罹患OM的风险或严重程度[4]。在抗癌
治疗开始前,可以先由口腔科医生对患者口腔情况进行评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