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婴幼儿常见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 项目2 婴幼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pptx
文件大小:14.7 MB
总页数:7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1.12万字
文档摘要

《婴幼儿常见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

目录绪论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婴幼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婴幼儿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婴幼儿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

识别、预防与照护项目五婴幼儿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项目六婴幼儿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项目七婴幼儿常见五官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项目八婴幼儿常见皮肤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项目九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项目一婴幼儿常见营养障碍性疾病的识别、预防与照护

项目二识别、预防与照护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任务一识别、预防与照护婴幼儿急性支气管炎任务二识别、预防与照护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任务三识别、预防与照护婴幼儿支气管肺炎任务四

任务一识别、预防与照护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岁的优优今天状态有些异常,平时活泼好动的他显得有些萎靡不振。上午吃过点心后,优优开始出现发热症状。托育机构张老师立即将优优带到保健室休息,并给优优妈妈打去电话询问情况。优优妈妈回忆说,2天前她曾带优优去室内游乐场玩耍,当时和优优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一直在打喷嚏。任务导入优优可能得了哪种疾病?张老师应如何对生病的优优进行照护?

一、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识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根据病因和病变部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分为普通感冒(又称急性鼻炎)、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性咽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等。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数(占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也有部分为混合感染。此外,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基本病因一、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识别(一)病因(一)受凉、营养不良、缺乏锻炼或过度劳累、过敏、消化不良或患佝偻病、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周边空气污染和被动吸烟等因素,可降低婴幼儿对病毒、细菌等的抵抗力,诱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诱发因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急,患儿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高热(体温高达39~40℃,持续2~7天)、烦躁不安,甚至发生热性惊厥;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鼻咽部卡他症状较轻;常伴有食欲减退、腹痛、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病程较短,5~7天可痊愈。一、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识别(二)主要表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波及邻近组织、器官,可引起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等。急性感染性喉炎急性感染性喉炎是指喉部黏膜的急性弥漫性炎症,以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喉鸣音、吸气性呼吸困难为典型表现,冬春季多发,多见于婴幼儿。本病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也可并发于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喉炎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该病起病急、症状重,还易引发喉梗阻,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易窒息死亡。一、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识别(三)并发症

(1)组织适当的体育运动,定期开展户外活动,以增强婴幼儿的体质。(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避免其过度劳累。(3)合理安排饮食,协助婴幼儿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确保婴幼儿营养摄入均衡。(4)嘱家长按时带婴幼儿预防接种,以提高其免疫力。二、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一)增强抵抗力

(1)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期清洗、消毒婴幼儿使用的桌椅、玩具和餐具等,以保持环境卫生。(2)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婴幼儿增减衣物,避免其过冷或过热。(3)避免婴幼儿被动吸烟;空气质量较差时,不带婴幼儿外出或减少外出频率。二、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二)避免诱发因素

(1)为婴幼儿勤洗手,并教给其正确的洗手方式,保持其手卫生。(2)教导婴幼儿打喷嚏时遮盖口鼻,并在之后立即洗手。二、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三)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四)避免交叉感染(1)避免婴幼儿接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患儿。(2)照护者接触患儿后应先洗手、消毒,再接触婴幼儿。(3)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

(1)减少患儿的活动时间,协助其取仰卧位休息,保证患儿充分的休息。(2)为患儿提供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饮食,并注意为其多补充维生素和水分。(3)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为患儿勤换洗衣物,每日为患儿清洁口腔,以保持其皮肤、口腔清洁。(4)清洗、消毒患儿接触的玩具和餐具等物品,晾晒患儿衣物和被褥等。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照护(一)加强日常照护

(1)及时为患儿清理鼻腔分泌物,教导患儿正确擤鼻,即单侧交替擤鼻,且不宜用力过大,以免鼻腔分泌物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2)对发热的患儿,应给予其物理降温措施或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需注意,对发热患儿不可包裹太厚的衣被,以免影响其机体散热。患儿大量出汗时,及时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