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小儿椎管内麻醉.ppt
文件大小:3.59 MB
总页数:4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4.8千字
文档摘要

关于小儿椎管内麻醉第1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什么是小儿椎管内麻醉?小儿椎管内麻醉是指:小儿出生至12岁以内的椎管内麻醉。小儿年龄范围:出生后28天以内称新生儿,1岁以内称婴儿,2-3岁称幼儿,4-12岁为儿童。年龄越小,其解剖、生理与成人的差别越大。第2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小儿椎管内解剖小儿出生时脊髓末端通常终止于L3水平,少数小儿会延伸至L4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逐渐移向头端,2岁时其末端才能达到成人部位(L1)。5-6岁小儿脊髓和成人完全一样,故腰麻的穿刺点选择只能在L3/L4或L4/L5间隙。第3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小儿脊柱的生理弯曲

婴幼儿缺乏自然生理弯曲的保护机制,且椎管短,麻醉平面的控制远较成人困难。婴儿脊柱没有成人脊柱的生理弯曲,较为平直,至5--6岁脊柱生理弯曲度开始明显。第4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韧带小儿韧带富于弹性。穿刺时层次感和刺破黄韧带的落空感较明显。棘突明显,体表标志清晰,直入法易成功。第5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硬膜外腔小儿硬膜外腔含脂肪组织、淋巴管和丰富的血管丛。腔内间隙小,脂肪组织疏松,有利于局麻药的扩散。小儿硬膜外腔脊神经细,鞘膜薄,故局麻药中毒和全脊麻的危险高于成人。第6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蛛网膜下腔小儿蛛网膜下腔血管特别丰富,脑脊液循环快。婴幼儿脑脊液的含量为4ml/kg,其中50%在蛛网膜下腔。因而,局麻药在脑脊液中的稀释度婴幼儿要大于成人。小儿腰麻维持时间相对比成人短,麻醉药物易排泄。成人脑脊液的含量为2ml/kg,只有25%在蛛网膜下腔。第7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循环功能小儿循环代偿能力较大,术中血压较易维持平稳,(除非麻醉平面过高)。小儿末梢血管发育较差,循环功能的调节能力较小,对循环容量不足主要靠心脏代偿。应用椎管内麻醉时,虽然交感神经同样被阻滞,但血压下降没有成人明显。循环功能较易维持稳定,是小儿椎管内麻醉的优点之一,但操作及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第8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麻醉医师必须对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有较全面的认识,才能安全、稳妥地做好小儿椎管内麻醉。小儿出生时平均体重3kg,以后随着生长发育,体重逐渐增加。1岁以内体重(kg)可按“月龄×0.6+3”1岁以上体重(kg)可按“年龄×2+8”推算出小儿预计体重(kg),再与小儿实际体重作比较,即可大致确定其发育是否正常,作为麻醉时参考。第9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穿刺体位与成人穿刺体位大致相同,为屈曲侧卧位,但需要注意头后仰,保持气道通畅。穿刺时应在监测RR、SPO2及HR的条件下进行。第10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穿刺体位第11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基础麻醉小儿椎管内麻醉必须在基础麻醉或辅助麻醉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穿刺、置管和保持术中小儿安静合作。基础麻醉可使病儿麻醉前入睡,消除精神创伤,为实施椎管内麻醉创造条件。第12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肌注:①肌注硫喷妥钠(10-15mg/kg),目前已较少使用。②1岁以内的小儿可选用单纯氯胺酮4-6mg/kg。③对于1岁以上的小儿可选用氯胺酮4-6mg/kg加度氟合剂。氯胺酮加安定。3岁以上的小儿用profol灌肠:国外常选用咪唑安定1mg/kg经直肠给药用于小儿基础麻醉,国内很少使用。基础麻醉方法:第13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三部分:小儿硬膜外阻滞第14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小儿硬膜外阻滞小儿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穿刺层次与成人基本相同。硬膜外的判定与成人不相同。但小儿皮肤至硬膜外腔的距离较短,黄韧带较薄,负压又不明显,判断穿刺成功多凭落空感,所以需要熟练的穿刺技术。第15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特点小儿硬膜外腔特点:脂肪组织、淋巴管及血管丛较丰富,腔内间隙较小,麻醉平面容易升高。故穿刺点较成人低。﹙低1-2间隙﹚小儿硬膜外腔神经干较细,鞘膜薄,较成人的麻醉作用出现快。第16页,共42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麻醉前准备由于小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