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霍乱沙门菌感染的护理查房
目录
01.
前言
07.
健康教育
03.
护理评估
05.
护理目标与措施
02.
病例介绍
04.
护理诊断
06.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08.
总结
前言
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choleraesuis)是沙门菌属中的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或水源传播。该菌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肠热症(类似伤寒),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好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护理查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规范护理流程、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次查房围绕1例猪霍乱沙门菌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展开,通过系统评估、问题分析及措施制定,总结该疾病的护理要点,为同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张某,男,56岁,农民,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天”于2024年5月10日入院。
主诉:发热(最高39.5℃)、脐周持续性隐痛,每日解黄色稀水样便6~8次,无黏液脓血,伴恶心、乏力,无呕吐、意识障碍。
现病史:3天前进食“未煮熟的猪肉”后出现上述症状,自服“黄连素”无缓解,尿量较前减少(约500ml/日)。
体格检查:T38.9℃,P102次/分,R20次/分,BP95/60mmHg;神清,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眼窝稍凹陷;腹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8次/分)。
辅助检查:
病例介绍
血常规:WBC12.6×10?/L(中性粒细胞78%),Hb135g/L,PLT210×10?/L;
便常规:白细胞(+),潜血(-);便培养:猪霍乱沙门菌(+),对环丙沙星敏感;
血生化:Na?132mmol/L(正常135~145),K?3.2mmol/L(正常3.5~5.0),CRP45mg/L(正常<10);
血培养:阴性(入院前未使用抗生素)。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环丙沙星抗感染(0.5gbidivgtt)、口服补液盐(ORS)+静脉补液(生理盐水+氯化钾)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布洛芬退热(必要时)。
护理评估
1.健康史:患者近期有不洁饮食史(未煮熟猪肉),无伤寒等传染病接触史,无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肝硬化),否认药物过敏史。
2.身体状况:
症状:发热(中高热)、腹痛(脐周)、腹泻(稀水样便,次数多)、脱水征(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
体征:生命体征提示心动过速、低血压(轻度休克早期),腹部压痛(无腹膜刺激征)。
3.心理社会状况:患者因症状反复、担心病情加重而焦虑,家属对疾病认知不足,缺乏饮食卫生知识。
4.辅助检查:便培养确诊猪霍乱沙门菌感染,存在低钠、低钾血症及炎症反应(CRP升高)。
护理诊断
01
1.体温过高:与沙门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05
5.知识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与患者及家属缺乏对沙门菌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及护理知识有关。
03
3.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潜在)及摄入减少导致的液体丢失过多有关。
02
2.腹泻:与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肠液分泌增加有关。
04
4.急性疼痛(腹痛):与肠道炎症刺激、平滑肌痉挛有关。
6.潜在并发症: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
06
护理目标与措施
目标1:患者体温48小时内降至37.5℃以下,无高热不适。
措施:
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高热时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袋敷额头),避免酒精擦浴(刺激皮肤);
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布洛芬),用药后观察出汗情况,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受凉;
鼓励多饮水(口服补液盐或温水),维持水盐平衡。
目标2:患者腹泻次数3天内减少至≤3次/日,大便性状转为软便。
措施:
记录24小时排便次数、量及性状(观察是否出现黏液脓血便);
护理目标与措施
饮食调整:急性期予清淡流质(米汤、藕粉),避免高脂、高纤维、辛辣食物;恢复期过渡至少渣半流食(粥、面条);
遵医嘱使用益生菌(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滥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可能抑制毒素排出);
加强肛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温水清洗,涂氧化锌软膏保护,防止红臀或溃疡。
目标3:患者48小时内脱水征改善(皮肤弹性恢复、尿量>1500ml/日,血钠、血钾恢复正常)。
措施:
监测出入量(重点记录尿量、腹泻量),目标尿量≥0.5ml/kg/h(患者约500ml/日→目标≥30ml/h);
护理目标与措施
口服补液为主(ORS按说明书配比),若呕吐或严重脱水(如BP持续<90/60mmHg),遵医嘱静脉补液(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监测电解质(每日1次),根据结果调整补钾量(本例血钾3.2mmol/L,需补钾至4.0mmol/L左右)。
目标4:患者腹痛程度3天内减轻(NRS评分≤3分)。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