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
文件大小:107.27 K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2.97万字
文档摘要

PAGE2/NUMPAGES2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肇(zhào)事彷徨(fáng)??中庸(yōng)??不知所措(cuò)

B.埋没(mò)??缅(miǎn)怀??测量(liáng)??格物致知(zhì)

C.儒(rú)家???瞭望(liáo)???栽(zāi)种????一帆风顺(fān)

D.激(jī)变???探讨(tǎo)???检(jiān)讨????袖手旁观(xiù)

2.依次填入下面括号内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A.因为????而是????从而????因为

B.因为????更是????并且????因为

C.因为????更是????从而????所以

D.所以????而是????从而????所以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______事物的真相。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______的态度,不能盲目跟从。

(3)他以顽强的毅力和______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A.探索??质疑??坚韧 B.探究??置疑??坚忍

C.探索??置疑??坚韧 D.探究??质疑??坚忍

4.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5.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列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A.达摩祖师嵩山面壁,壁观十年究悟,悟出微妙心法之法门,创立禅宗。

B.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电灯丝的材料。

D.周文王被关在牢中,呕心沥血,终成《周易》。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C.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罗蒙诺素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歌德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③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④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⑤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A.④③②⑤① B.④⑤③①② C.①④③②⑤ D.①②④③⑤

二、填空题

8.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分??层

段落划分

内容概括

第一部分

第1-2段

提出中国学生应该要用的方法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

第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

第段

说明什么是实验、。

第11-12段

以自己的为例,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

第13段

强调“我们”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

9.按要求指出下面一则家教广告中的三处错误。

家庭教育是影响A孩子B成长的重要因素。C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人,D都受到了E良好的F家庭教育。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虽然不是G才高八斗,但我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您的孩子H效犬马之劳,为I您的J令郎今媛辅导各门功课,解除你的后顾之忧。请相信我们。

①有失分寸的一处是

②语言不得体的一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