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系统化实施劳动教育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同时又面临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实施,包括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创新创业、企业文化、二三课堂等相融合,同时构建全联动的支撑保障体系,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系统化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发布以来,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得以广泛推进,但推进状况并不均衡,或只在某一个方面进行了实施,或者将劳动教育的含义简单化理解和操作,比如将劳动教育“劳动化”或者“教育化”。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育人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构建起系统化的实施体系,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劳动与教育的融合与统一。
一、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优势与挑战
(一)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优势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劳动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的一类教育,因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与劳动教育的目标相统一的,所以,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操作层面,首先,高职院校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数在50%以上,有6个月的岗位实习,这些就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最好载体。在这些实践课程中,既有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又有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引导与培养;其次,依托校企合作,各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一大批实践实训基地,这些场所无疑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第三,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同时要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这些又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软件保障。
(二)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是学生劳动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受我国家庭结构和高考制度的影响,在进入大学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为了学生能考上好大学,包揽了一切家务,造成了一些学生根本不会劳动,连最基本的拖地擦桌子等都不会做。因此,养成了一些孩子习惯被人照顾被人伺候、厌恶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毛病。
二是高职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真正认同。现行高考择校是根据分数高低进行的分流,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无奈的选择,他们对未来职业从事的是基层岗位的职业劳动并不真正认同,总觉得低人一等,甚至一些学生还抱着就业后到单位就应该坐办公室那种陈旧观念。所以,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在劳动态度和品格上明显处于短板状态。
三是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在某种程度上会挤压劳动教育。基于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和学情,学校大都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的操作技能方面,在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上相对处在劣势。学生的一些社会服务性劳动也往往走过场,难以入脑入心;而日常性的一些劳动活动,由于各院校后勤劳务外包,勤工助学岗位难以覆盖到所有学生。以上这些使劳动教育难以旗帜鲜明地深入实施。
二、正确认识劳动教育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一般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主要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如寝室卫生、实训室、教室及校园等卫生,这些劳动重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并不断提升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生产劳动教育是通过学生参与工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生产过程,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是通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有的观点是把劳动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在以上三个层次基础上增加了创新劳动教育。其实,创新性劳动教育可以纳入生产性劳动教育范畴,它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方案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形成追求卓越、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可见在这里是将劳动教育分为了三个层次。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学业后将直接进入劳动者队伍,成为生产服务劳动的主力军,因此,劳动教育发挥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三个层次的劳动却是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的。所以,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三个层次的不同作用,统筹设计与安排。同时,要避免将参加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或者在课堂里讲授劳动代替劳动教育,而应该在劳动实践中兼顾知识应用、技能锤炼与价值引导,实现劳动和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切实提升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