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系列课件——6
通读全文,厘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提炼文中重要的概念,绘制思维导图理解“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用所学理论解释当下社会现象,深入认识当下社会
利用所学理论解释当下社会现象和文学现象提炼文章中重要概念并绘制思维导图理解“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无事不讲礼,无处不讲礼,无时不讲礼,“礼”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中国人常用“风度翩翩”“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等词语,来表达对知书达礼之人的由衷欣赏与赞美。中国为什么这么注重礼仪呢?让我们跟着费老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礼治秩序》和《无讼》两章,寻找原因吧!
1.快速阅读《礼治秩序》,提炼文中观点,并绘制思维导图。
(1)段落大意第一段强调“法治”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第二段在实际应用时,法治绝不能缺少人的因素第三段不依靠法律统治的“人治”是不大可能发生的第四段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第五段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第六段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第七段礼治社会并非文质彬彬,礼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第八段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区别在于,法靠国家(政治)的权力来推行,礼靠传统来维持第九段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帮助人们满足生活的需要第十段任何社会都有传统,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第十一段传统在乡土社会中是生活的保障,因为生活缺少变化,人们“抄袭”前人的生活经验即可第十二段以昆明乡下医治新生儿牙病的例子,证明传统的有效性第十三段传统会使人产生敬畏之感第十四段传统中融入要恪守的信念,就成为按着仪式做的礼第十五段礼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内心敬畏,从而使人主动服从第十六段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第十七段礼治是人们主动服从社会成规而形成的秩序第十八段礼治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第十九段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社会里出现
(2)思维导图辨析“人治”和“法治”(1-4)“人治”和“法治”的区别是:①维持秩序时使用的力量;②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纠正对乡土社会的误解:无法无规(5)明确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6)纠正“礼治”的误解(7)“礼”和“法”的辨析:法靠权力,礼靠传统(8)“礼治”所依据的规范传统(8)“礼”“礼治”的(力量)特点:主动性(15-17)“礼治”的前提: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18)传统内涵:累积的社会经验(9)传统在乡土社会里的效力更大(10-12)传统令人们产生敬畏之感(13)传统往往成为“仪式”(14)传统阐释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19)
(1)段落大意第一段乡土社会中的讼师没有地位,而现代社会中律师的地位很高第二段与诉讼相关的一套专业名词的改变,反映了礼冶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第三段都市生活中,普通人也需要咨询法律知识,律师因此变得重要第四段乡土社会中守不守礼是个道德问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第五段用球赛类比,说明礼治秩序靠大家对传统规则自觉的信奉与遵守第六段乡土社会的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打官司就表示人受的教化不够,是可耻之事2.快速阅读《无讼》一章,利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关键句,概括每段段意,绘制思维导图。
第七段举例说明乡村里的调解人多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其调解过程多是一种教育过程第八段举例说明乡村调解会动用整个伦理原则,把各方都教育一番第九段孔子也期望“无讼”第十段现代社会中法律的意义并不在于教化,而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法官要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厘定各人的权利第十一段现代社会中法律与时俱新,律师成为重要的职业第十二段现代的司法原则和乡土社会中旧有的伦理观念差别很大,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乡土社会不能彻底推行第十三段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又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因此在推行中产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
(2)思维导图讼师没地位,律师地位高(1)原因:社会性质不同(2)都市社会:法治(3)乡土社会:礼治(4)靠长期教化(4)靠对传统的自觉(5-6)动用伦理原则(7-8)不在教化,不考虑道德(10)保护个人权利和社会安全(10)律师成为重要的职业(11)主张:无讼(9)现代司法不能彻底推行(12)法治秩序的建立要怎样去应用法律条文和法庭,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也要将进行改革(13)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礼治秩序》《无讼》两章的内容主旨。《礼治秩序》本篇首先在开篇为我们辨析了看似相对、实则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人治”与“法治”,指出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之不同。通过层层分析得出,乡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