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44_风景园林基础考研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docx
文件大小:46.74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9.91千字
文档摘要

344_风景园林基础考研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单选题:在园路弯道设置超高的原因是

A.防止车辆向内侧滑

B.抵消离心力的作用

C.增加转弯半径

D.扩大安全视距

【答案】:B

解析:在园路弯道设置超高,主要目的是抵消车辆在弯道行驶时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当车辆在弯道行驶时,由于离心力的存在,车辆有向外滑移或倾覆的趋势。设置超高可以使路面形成向内倾斜的横坡,利用重力分力来平衡一部分离心力,从而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防止车辆向内侧滑并非设置超高的主要原因;设置超高并不能增加转弯半径;扩大安全视距通常是通过合理设置弯道的曲线半径、清除障碍物等方式来实现,与设置超高并无直接关系。

2、花冠是全部花瓣的统称。十字花冠是由4个花瓣两两相对呈“十”字形排列、花瓣分离的花冠类型,以下哪种植物的花冠属于十字花冠:

A.二乔玉兰

B.八仙花

C.二月兰

D.桂花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明确指出十字花冠是由4个花瓣两两相对呈“十”字形排列、花瓣分离的花冠类型。二乔玉兰的花冠并非这种十字形排列的样式;八仙花的花型也不符合十字花冠的特征;桂花的花冠形态也与十字花冠不符。而二月兰的花冠是典型的十字花冠,由4个花瓣两两相对呈“十”字形排列且花瓣分离,所以答案选C。

3、单选题: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m。

A.2;8

B.2;12

C.4;8

D.4;12

【答案】:D

【解析】在通行机动车的园路设计中,为保证机动车顺利通行,园路宽度应大于4m以满足双向或多向车辆行驶及交汇等需求;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这是考虑到机动车的转弯特性和安全行驶要求,半径过小会导致车辆转弯困难甚至发生危险等情况。所以应选择D。

4、单选题:一般竖向设计都力求土方就地平衡,以减少()。

A.挖方量

B.填方量

C.动土量

D.土方的搬运

【答案】:D

【解析】在竖向设计中,力求土方就地平衡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土方的搬运。虽然挖方量、填方量、动土量也是竖向设计中需要考量的因素,但通过使土方就地平衡,重点是避免或减少将土方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和工程的复杂性等。所以选择D。

5、单选题:风景区生态容量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事实分析法B.模拟实验法C.长期监测法D.游客密度指数法

【答案】:B

解析:事实分析法可通过分析风景区生态相关的实际情况来研究生态容量;长期监测法能对风景区生态的各项指标进行长时间观察记录以确定生态容量;游客密度指数法可通过考量游客在景区的分布密度来评估生态容量。而模拟实验法通常用于在实验环境中模拟特定场景或过程以获取数据和结论,并不适用于风景区生态容量的研究,因此本题选B。

6、下列中国古建屋顶形式中,等级最高的是

A.重檐庑殿顶

B.重檐歇山顶

C.硬山顶

D.悬山顶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多用于宫殿、坛庙等重要皇家建筑。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的基础上增加一层屋檐,使得建筑更加宏伟壮观,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家的尊贵威严。重檐歇山顶的等级次之,常用于官式建筑中的重要建筑。而硬山顶和悬山顶是较为普通的屋顶形式,多用于民间住宅等,等级相对较低。所以本题应选A选项。

7、单选题:园林微地形改造的生态学意义是

A.创造多样的立地环境

B.便于排水

C.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

D.改善通风条件

【答案】:C

解析:园林微地形改造具有多方面意义。创造多样的立地环境、便于排水、改善通风条件都有一定合理性,但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其主要意义在于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错落有致的景观可以为不同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创造多样立地环境更侧重于对植物生长环境的营造;便于排水是工程方面的考量;改善通风条件虽对生态有一定帮助,但并非主要体现园林微地形改造的生态学意义。所以选C。

8、单选题:园路两旁除了种植遮荫的园路树以外,还可以配置观花的植物形成花径,如以下哪种植物?A、竹芋B、龟背竹C、早伞草D、佛甲草

【答案】:A

【解析】竹芋叶色绚丽多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常被用于园林景观配置,可种植在园路两旁形成花径。龟背竹叶形奇特,多作为室内观叶植物或在园林中进行孤植、群植等,但不是典型用于形成花径的观花植物。早伞草主要用于水体边缘或湿地景观营造。佛甲草一般用于屋顶绿化、地被覆盖等,并非园路两旁配置形成花径的常用观花植物。所以本题应选竹芋。

9、单选题:景观生态学认为对于焦点物种来说存在一种安全的网络格局称为

A.生态安全格局

B.生态避难所

C.网络陷阱

D.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