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技术》(教案)-中职农林牧渔大类《植物保护技术》高教版(全一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农业防治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特点,准确阐述农业防治在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清晰掌握农业防治与其他防治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熟练掌握各种农业防治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合理轮作与间作套种、深耕改土、科学施肥与灌溉、清洁田园等,并能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种类、有害生物发生情况以及种植环境,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防治方案。
实践能力与创新目标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工作,如正确选择和推广抗(耐)病虫品种,合理规划农田轮作和间作套种模式,科学进行土壤改良、施肥灌溉和田园清洁等操作,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农业防治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防治技术的应用方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智能监测设备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运用生物技术培育更优质的抗(耐)病虫品种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职业素养与责任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在农业防治技术应用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确保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防治技术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农林牧渔专业的热爱和投身农业生产实践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面、系统地讲解各种农业防治技术的原理、操作要点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深刻理解每项技术的核心内容,如选用抗(耐)病虫品种的依据和方法,轮作与间作套种的原理和模式等。
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现场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农业防治技术在不同农作物和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防治措施。
强化学生对农业防治技术与其他防治技术协同配合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如何将农业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农业防治技术的长期效益和潜在作用,克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急于求成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农业防治技术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有害生物发生基数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
指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环境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农作物品种特性等,灵活运用农业防治技术,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避免生搬硬套。
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改进和优化农业防治技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农业防治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推动农业防治技术的创新发展。
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准备
收集整理丰富的农业防治技术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资料,涵盖不同农作物(如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在不同地区应用农业防治技术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制作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PPT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
编写详细的农业防治技术教学讲义,包括理论知识讲解、操作步骤说明、案例分析、相关数据统计等内容,并打印分发给学生。
准备相关的农业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文件,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农田轮作技术规程》等,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考,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
2.教学工具准备
为每个学生小组配备一套农业生产工具模型,如小型锄头、铁锹、镰刀、喷雾器模型等,以及土壤样本、农作物种子样本、肥料样本等,用于模拟农业防治技术的实践操作。
准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安装农业生产相关的APP,如病虫害诊断APP、土壤检测APP等,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和数据查询。
制作农业防治技术操作流程图卡片、农作物轮作模式图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学习。
3.教学场地准备
选择学校的农业实训基地或附近的农田作为现场教学场地,确保场地内有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和实际的农业生产环境,便于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
在教室内布置农业防治技术成果展示区,陈列农业防治技术应用前后农作物生长状况对比图片、农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农业防治技术的效果。
教学过程(40分钟)
课程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片因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导致农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农田景象;接着播放另一段视频,呈现采用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农业防治技术为主的农田,农作物生长良好,生态环境和谐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对比这两段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不同?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会带来哪些问题?而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又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农业防治技术,看看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