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基础试题整理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湿地公园设计时,哪一项不应设置照明设施
A、生态保育区
B、科普教育区
C、综合服务与管理区
D、入口区
【答案】:A
解析:生态保育区主要功能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减少人为干扰,照明设施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等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破坏生态环境,因此不应设置照明设施。而科普教育区需要为人们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必要的照明;综合服务与管理区承载着公园的管理和服务功能,需要照明保障正常运作;入口区需要方便游客进出,照明设施是保障安全和引导游客的重要设施。所以本题应选生态保育区。
2、单选题:以下哪种植物的果实熟时为白色,可种植在红色建筑物周围?A.桃叶珊瑚B.小檗C.樱桃D.乌柏
【答案】:A
解析:桃叶珊瑚的果实熟时为白色,并且可以种植在红色建筑物周围。小檗果实一般为红色,樱桃果实通常是红色、紫红色等,乌桕果实为黑色球形,所以B、C、D选项不符合题干特征。
3、种子中胚具有1枚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以下选项中属于单子叶植物的是:
A.棕榈
B.玉兰
C.南天竹
D.金银花
【答案】:棕榈
【解析】种子中胚具有1枚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棕榈属于单子叶植物,而玉兰、南天竹、金银花都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中胚具有2枚子叶。所以正确答案是棕榈。
4、单选题:喜湿、自播繁衍的多年生植物适合在河漫滩种植,如()。
A.大丽菊
B.葱兰
C.头花蓼
D.韭兰
【答案】:C
【解析】头花蓼是喜湿、自播繁衍的多年生植物,适合在河漫滩种植;大丽菊喜凉爽气候,不耐水涝;葱兰虽然有一定的适应性,但并非典型的河漫滩适宜种植的喜湿自播繁衍植物;韭兰喜温暖、湿润气候,也不是河漫滩常见的符合条件的植物。所以本题应选头花蓼。
5、单选题:用树群分隔空间时,空间的大小一般以树群高度的多少倍为好?
A.1-2
B.2-3
C.3-10
D.10-15
【答案】:C
解析:在使用树群分隔空间时,空间大小以树群高度的3-10倍为宜。这一比例能够较好地平衡视觉效果与空间利用,使分隔出的空间既不会过于狭小显得局促,也不会因过大而失去分隔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营造出舒适且合理的空间布局。
6、人工湖基址选择应选择壤土、土质细密、土层厚实之地,不宜选择过于黏质或渗透性大的土质为湖址。当渗透力大于多少m/s时,必须设置防漏层?
A.0.09
B.0.001
C.0.01
D.0.00943
【答案】:D
解析:人工湖基址选择有一定要求,应选择壤土、土质细密、土层厚实之地,不宜选择过于黏质或渗透性大的土质为湖址。当渗透力大于0.00943m/s时,必须设置防漏层。
7、单选题: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是
A.可相互替代
B.不可相互替代
C.不可相互替代,但可相互补偿
D.可相互替代,但不可相互补偿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具有特定性,它们各自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每个生态因子都为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条件和影响。然而,在一定范围内,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强度不足或过量时,其他生态因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以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即各生态因子之间可相互补偿。所以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但可相互补偿。
8、为了表示整体区域与场地关系,区位图通常包括距研究中心半径多少km的范围。A、20B、30C、40D、50
【答案】:D
解析:在表示整体区域与场地关系时,区位图通常需涵盖一定范围来准确反映其区位特征。一般情况下,区位图会包括距研究中心半径50km的范围,所以本题应选D。
9、单选题:哪种绿地布局有利于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引入市区,能较好地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
A.块状
B.带状
C.楔形
D.混合式
【答案】:C
【解析】楔形绿地布局具有独特优势,它有利于将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引入市区,能够较好地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块状绿地布局通常是分散的块状形式,在引入新鲜空气和改善通风条件方面不如楔形绿地明显;带状绿地主要是沿一定线性方向分布,在改善通风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引入新鲜空气的全面性上也不如楔形绿地;混合式绿地是多种绿地形式的组合,其优势并非在引入新鲜空气和改善通风方面有突出体现。所以应选楔形绿地布局。
10、树木的叶色常因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秋季叶色呈红褐色的树种,可作园景树、风景林等,以下选项中符合的是:
A.鹅掌楸
B.青冈栎
C.琼花
D.栓皮栎
【答案】:D
解析:栓皮栎是落叶乔木,秋季叶色呈红褐色,常被用作园景树、风景林等。鹅掌楸秋季叶色金黄;青冈栎是常绿乔木,叶色通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