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风景园林基础试题整理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docx
文件大小:46.4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9.77千字
文档摘要

风景园林基础试题整理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单选题:以下哪个选项为中国特有的科?A.蔷薇科B.槭树科C.杜仲科D.松科

【答案】:C

【解析】杜仲科是中国特有的科,其代表植物杜仲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蔷薇科在全球广泛分布;槭树科广布于北温带及热带高山上;松科是北半球森林的主要组成成分。所以本题选C。

2、不同园林植物,季节性周期表现不同。我国古代就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即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风是应花期而来,故称为信风。谷雨代表的植物是

A.牡丹

B.木槿

C.栀子

D.蜡梅

【答案】:A

解析:在我国“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说法中,谷雨对应的代表植物是牡丹。木槿一般在夏季开花;栀子花期通常在春夏之交;蜡梅则是冬季开花。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牡丹,选A。

3、单选题:植物国产总种数占世界总种数的83%,主产东北至西南,该植物所属属为以下哪一项?

A.杜鹃花属

B.丁香属

C.山茶属

D.木犀属

【答案】:丁香属

解析:题干描述植物国产总种数占世界总种数的83%且主产东北至西南,符合丁香属的特点。所以答案选丁香属。

4、单选题:假山石梁或石板的两端直接放在山洞两侧的洞柱上,洞顶整体性强、结构简单,也很稳定,这种结构是:

A.挑梁式洞顶

B.盖梁式洞顶

C.拱券式洞顶

D.亭台式洞顶

【答案】:B

解析:盖梁式洞顶的结构特点是假山石梁或石板的两端直接放在山洞两侧的洞柱上,其洞顶整体性强、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而挑梁式洞顶是利用悬挑结构来支撑洞顶;拱券式洞顶是通过拱券的力学原理来承载;亭台式洞顶并非用于山洞结构,与题干所描述的结构特征不匹配。所以本题应选B。

5、公园绿地中,综合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为多少平方米每人?

A.20-30

B.30-60

C.40-60

D.50-70

【答案】:30-60

解析:在公园绿地规划中,综合性公园需考虑满足大量游人的活动需求,为游人提供较为舒适的游览空间与环境。经过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保持在30-60平方米/人时,能较好地平衡公园的使用功能和游人的体验感受,此指标有利于保障公园的游览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

6、扬州个园四季假山中的“夏山”是用哪种石材做掇山?

A.太湖石

B.笋石

C.黄石

D.宣石

【答案】:C

解析:扬州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四季假山中的“夏山”采用黄石来做掇山。黄石质地厚重、古朴苍劲,其粗犷的质感与夏季的热烈、大气相契合,能营造出一种雄伟壮观的氛围,符合夏季山林的意境。而太湖石玲珑剔透,多用以表现奇峰怪石之态,常用于表现春夏之景,但“夏山”并非用太湖石;笋石常用来表现春日之景,以象征春笋破土;宣石色白如雪,主要用于表现冬季雪景。所以本题选C。

7、以下哪种植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药用功能,在乡村绿化中成片种植形成花海,具有经济价值?

A.蚊母树

B.扶芳藤

C.金银花

D.薜荔

【答案】:C

【解析】金银花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花朵盛开时十分美观;还具有药用功能,其花、茎、叶等均可入药;而且在乡村绿化中成片种植形成花海,能够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蚊母树主要用于园林景观绿化,观赏价值较高,但药用功能不突出;扶芳藤常用于垂直绿化等,药用和经济价值并非其显著特点;薜荔多作为垂直绿化植物,在观赏、药用和经济价值综合方面不如金银花突出。所以应选金银花。

8、单选题:花境宜以多年生花卉为主,如以下哪种花卉?A.石蒜B.五色苋C.醉蝶花D.紫茉莉

【答案】:A

【解析】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宜以多年生花卉为主。石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符合花境选择多年生花卉的要求。五色苋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醉蝶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茉莉是一年生草本花卉,均不符合以多年生花卉为主的特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A。

9、单选题:植物在一年内随气候季节性变化,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规律性变化称为

A.营养生长期

B.生殖生长期

C.植物的生命周期

D.植物年生长周期

【答案】:D

【解析】植物年生长周期是指植物在一年内随气候季节性变化,在形态和生理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规律性变化。而营养生长期是指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阶段;生殖生长期是植物进行花芽分化、开花、结果等生殖生长的时期;植物的生命周期是指植物从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到死亡的整个过程。所以本题应选D。

10、单选题: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答案】:A

解析:从18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