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风景园林基础考试试题含答案详解【培优】.docx
文件大小:46.5 KB
总页数:1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9.79千字
文档摘要

风景园林基础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单选题:以下哪种植物的种子富含油脂,在乡村绿化中可以作为油料树种?

A.罗汉松

B.榧

C.杨

D.柳

【答案】:A

【解析】罗汉松的种子富含油脂,在乡村绿化中可作为油料树种。而榧树主要价值并非因其种子油脂用作油料树种;杨树和柳树的种子不具备富含油脂可作为油料树种这一特点。因此正确答案为罗汉松。

2、裸根苗卸车后,应防止长时间风吹日晒,应用什么将苗木根埋严?

A.杂土

B.干土

C.硬土

D.湿土

【答案】:D

【解析】裸根苗卸车后,其根系失去了土壤的保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因水分流失而影响苗木的成活率。湿土能够保持一定的湿度,将苗木根埋严可以防止根系水分过度蒸发,避免长时间风吹日晒对苗木造成损害。而杂土成分复杂,可能含有不利于苗木生长的物质;干土无法为根系提供必要的水分;硬土透气性和保水性较差,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恢复。所以应该用湿土将苗木根埋严,正确答案选D。

3、单选题:运用植物表达“知春”,以下哪种植物是最佳的选择?

A.梧桐

B.银杏

C.桃

D.黄檀

【答案】:C

【解析】春天是万物复苏、鲜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通常在春季开放,是春天的象征之一,用桃花能够很好地表达“知春”这一意象。而梧桐一般在夏季生长较为旺盛;银杏秋天时其叶子变黄,具有独特的景观,它更多地和秋季相关;黄檀花期在5-7月,并非典型的春季开花植物。所以桃是运用植物表达“知春”的最佳选择。

4、伊顿提出的“补色平衡理论”揭示了一条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在景观设计中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如绿色的互补色是

A.黄

B.蓝

C.紫

D.红

【答案】:红

解析:伊顿提出的“补色平衡理论”是色彩构成的基本规律,在景观设计中能提高艺术感染力。在色彩学里,绿色的互补色是红色,所以该题正确答案是红。

5、单选题:湿地公园中,通向出入口、功能区、重要景点、服务设施的重要游览道路沿线应设置交通标识,标识间距宜小于()m。

A.100

B.150

C.200

D.250

【答案】:B

解析:在湿地公园里,通向出入口、功能区、重要景点、服务设施的重要游览道路沿线需要设置交通标识,为了让游客能及时清晰地获取交通指引信息,保障游览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标识间距宜小于150m。

6、土方工程的施工标高是

A.设计标高-原地形标高

B.原地形标高-设计标高

C.场地标高-平整标高

【答案】:B

【解析】土方工程的施工标高是原地形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差值,其计算公式为施工标高=原地形标高-设计标高。故本题答案选B。

7、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生物设施,选择的植物一般需要耐水湿又耐旱,如以下哪种植物。

A、旱伞草

B、石菖蒲

C、朱顶红

D、吉祥草

【答案】:B

【解析】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生物设施中,所选植物通常要具备耐水湿又耐旱的特性。石菖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湿润环境如溪边、沼泽地等生长,同时也有一定的耐旱能力,符合生物设施对植物的要求。而旱伞草不耐旱;朱顶红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性较差;吉祥草多生于阴湿山坡、山谷或密林下,耐旱能力不足。所以正确答案是石菖蒲。

8、按建筑物的层数和高度来分,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多少米?

A.70

B.80

C.90

D.100

【答案】:D

【解析】按照建筑物的层数和高度分类,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为超高层建筑,所以本题应选D。

9、进入园林绿地的雨水,其停留时间不得大于植物的耐盐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小时。

A.12

B.24

C.36

D.48

【答案】:D

解析:进入园林绿地的雨水,其停留时间不得大于植物的耐盐时间,一般不得超过48小时,所以应选D。

10、单选题:花境的早春或秋天景观应使用暖色调的红橙色系花,可令人产生温暖之感。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冷;蓝紫

B.冷;红橙

C.暖;蓝紫

D.暖;红橙

【答案】:D

解析:在色彩学中,色调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暖色调通常包括红、橙、黄等颜色,这类颜色能给人带来温暖、热烈的感觉;冷色调主要有蓝、紫等颜色,会让人产生冷静、寒冷的印象。花境的早春或秋天景观,使用暖色调的红橙色系花,可营造出温暖氛围,令人产生温暖之感。所以应选择暖色调的红橙色系花。

11、单选题:种植设计平面图中的树冠尺寸大小应以()为标准。

A.幼年树

B.青年树

C.成年树

D.选择的苗木

【答案】:C

解析:在种植设计平面图中,树冠尺寸大小以成年树为标准。因为成年树能代表树木生长成熟后的状态,以此为标准进行种植设计,能更准确地规划种植空间、考虑树木之间的间距、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从而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长远性。若以幼年树或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