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史;
园林是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环境的成果,不同时代,不
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不同的理想环境,所以园林的形式也千差万别,但是每一种具体的园林形式都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们的理想,满足了他们物质文化的需求,我们不能用高低上下和好坏优劣评价它们。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每一时代每一地域的园林又通过
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对其他地域优秀文化的借鉴,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园林景观。;;
绪论
(壹)园林基本概念
(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叁)园林分类
(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伍)园林的基本要素;
(壹)园林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用工程或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果、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及修养胜地。”
——汪菊渊《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园林乃是为了弥补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它们并不能提供人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广义的园林应该是大统一的园林,即对所有的人类活动及全球综合资源的安排与利用,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它们都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处理对象是整个地球的生物圈。”
——李金路《园林随笔》;
(壹)园林的概念
1.2园林概念释义
园林的定义众多,不同的学者由于知识背景、从业领域等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阐述园林的概念。园林的发展有非常迅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领域,这些都是造成园林概念界定困难得因素。在现阶段的园林概念界定中也有些相通的地方,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是被广泛认可的。;
一、在构成要素上,自然要素形成园林的本底,在园林用地中必然有天然或人工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植物???古今中外各类园林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在功能上,园林是人们游憩的场所。满足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境域。
三、在形成过程上,园林内或多或少地有人为的建造工作。也就是说,园林都具有“人工参与建造”的共性。
四、文化上,文化的载体。;
(贰)园林发展阶段;
(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原始社会、阶级产生前)
园林形式:台为中心的祭祀空间。
社会需求:敬畏自然-自然崇拜-祭祀。
生产力:生产力低下,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低。对自然界的需求:生活物质供给,依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亲和。
文化:原始宗教。;
(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园林形式:私有为主;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社会需求:游憩娱乐、畅适精神、精神家园。
生产力:有所提高、开发利用自然、干扰自然能力加强。
对自然的需求:生产生活资料供给、审美、陶冶情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文化:道、佛、儒。;
(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第三阶段(工业革命-1960年代)
园林形式:公园、城市绿地、动物园、植物园、旅游
景区等。
社会需求:游憩娱乐旅游、环境改善、精神放松等。
生产力:高度发达,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无节
制运用。
对自然界的需求:生产生活资料、审美、精神陶冶、
控制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分离
文化:人类中心主义、西方文化……;
(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四、第四阶段(1960年代以来)
园林形式:公园、城市绿地、自然保护地等。社会需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生产力:高度发达、有节制开发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对自然的需求:生产生活资料供给、审美、精神陶冶、
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分离,自觉和谐自然。
文化:可持续发展、西方文化……;
(参)园林类型;
(参)园林类型
一、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⑴规则式园林;中轴对称、几何构图、规则整齐。;
⑵自然式园林;模仿自然景观、追求自然形态、
非中轴对称。;
⑶混合式园林;规则式、自然式园林交错组合,
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轴线,
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
(参)园林类型
二、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⑴皇家园林: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内御苑
位置:皇城或宫城之内,个别的也有建置在皇城以外、都城以内的。
功能:皇帝的宅园,皇族日常游憩。
实例:北海、景山;
行宫御苑
位置:都城的近郊风景地带、
远郊的风景地带。
功能:皇帝游憩、
短